中医
干货
传承
创新种树人种下的第棵树
全文个字,阅读时间大约17分钟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大家好我是培根,青年中医师,业余种树。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代医家对本方多有阐述,但多随文生义,原方应用的经验记述并不多,本方也多以“填空窍以堵截外风”之法用于中风。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本方,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现通过有关文献分析并结合临床些许体会,试对侯氏黑散的方证特点和临床应用范围作一探讨。01勤求博采,始得名方侯氏黑散全方药味偏多,不少医家认为本方为后世补入方,并非仲景方。如清代张山雷在《中风斠诠》中道:“奈何古今读者,皆不敢直揭其谬,盖以附入《金匮》,误认为仲师手笔,不敢纠绳,终是识理未到,不意喻嘉言自命绝世聪明,偏能信此臆说,随声附和,竭力谬赞……国医名手,乃有时竟荒谬如此……惟如此方之杂乱无章,而竟为喻嘉言说得幻想纷纷,天花乱坠,玄之又玄,臭腐中有神奇者。”但《经方例释》通过考据文献给出正面中肯的结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成书时间与仲景《伤寒论》相距不远,其卷之六中有云:“考之于实,佗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经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并认为仲景传方后,《外台秘要》用此尤详,“宋以来服石者鲜,此散几废”。当然,“寒食草、石二方”是否出自仲景尚待探讨,以描述的时间点而言,本方当为唐以前之方,宋以后杜撰的机会并不大。《皇汉医学》著者汤本求真、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也认为侯氏黑散源自张仲景,认为本方当为“侯氏”的高效良方,是治疗“大风”的验方。02方证精炼,组方独特方证探讨《金匮要略》原文载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主治病证寥寥数语,虽说精炼,但难以把握本方方证,现结合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以及其他篇章条文,并引入《内经》相关条文一并探讨。“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又“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又“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等均出自“中风历节病”篇,对于中风的表述最为详尽。据以上论述,本方证因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而引邪于经络,出现以肌肤不仁、四肢烦重、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中风病。(1)大风。纵观《伤寒杂病论》条文,言大风者仅此一处。为尽可能接近“大风”原意,笔者收集经典著作《内经》中关于“大风”的描述作为参考。《内经》言大风者有8个篇章共计13处,如“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大风迅至,邪伤脾也”,多指为邪风。也有言病名者,见于《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而此处所指疾病表现与本篇不一致,结合现代疾病考虑为“麻风病”。从上述论述不难看出,此处“大风”可能为感受大风病邪,出现了隶属于“中风”的病,但临床表现较重者。(2)四肢烦重。郑玄注“烦,犹剧也”,指四肢或肢体极其沉重,为肢体功能障碍和/或感觉异常的表现。(3)心中恶寒不足者。“心中”出现在《伤寒杂病论》13个篇章中,分属于太阳、阳明、少阴和厥阴篇,其他均在《金匮要略》条文里,共计27次之多,结合条文多倾向于心、胸部和胃脘等部。“恶寒”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仲景描述有76次之多,是指自身感觉怕冷的临床表现。心中恶寒是本病的特殊表现,仲景“心中”多与懊恼、热、痞、痛等症搭配出现,《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虽有“心中寒者”的描述,但指心中寒邪而言,并非言心中恶寒。此处解释为心、胸、胃脘部感觉怕冷较为合适。“不足”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于12个篇章中,共17次,如“心气不足”“荣气不足”“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诸不足”“虚劳不足”等,均指不及、不够等阴证表现,当然也有“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的特殊描述,可能是错简,如《千金要方》表述为“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可以为证。本方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首方,结合以上文献不难看出,“大风”当为“中风病”范畴,“四肢烦重”可知属中经络,故而还当有“中风提纲证”“半身不遂”表现和或见“身痒而瘾疹”等。综上所述,侯氏黑散主治“中风-中经络”中的“大风”病,以半身不遂、四肢或肢体极度沉重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或感觉异常,以及以心、胸、胃脘部自觉怕冷不足,身痒而瘾疹、脉象多虚等为表现的病证。方药特点以上通过经典条文的分析,对侯氏黑散主治证有所认识,下面再从以方测证的思路对本方主治证候进行修正、补充、完善。药物组成: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防风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本方共十四味药,但看不到仲景常用小方或方根,显得杂乱无章,似有违仲景法度。虽配伍另类,不过药物剂量配比却很独特:菊花剂量之大,竟占全方剂量的40%,另有白术、防风、桔梗、黄芩剂量相对较大,而其他九味药比重较少。所以,本方是君臣佐使较明晰的处方。其中菊花为君药无疑,但菊花在《伤寒杂病论》里仅在此处出现过1次,鉴于《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年间,本方药物功效可与《神农本草经》互参。(1)菊花。《神农本草经·上品·草》谓菊花味苦、性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菊花被列为上品,在仲景时代当不是生僻药物,其主治“风”与侯氏黑散一致。此处描述的风的表现是对本方功效的有益补充,尤其“头眩肿痛”更是临床经常面临的问题,可作为本方的方证进行探讨和运用,为“大风病”的主要表现之一。(2)防风。《神农本草经·上品·草》认为防风味甘、性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可以看出,防风也是主治以头眩痛为表现的大风,可为臣药。(3)白术。《神农本草经·上品·草》提到白术味苦、性温,主风寒湿痹死肌、止汗,除热,消食。白术既佐助治风,亦有健脾以扶正的作用。以上十四味药的功用大概可分为三组:菊花、防风、白术、细辛、川芎,主治头眩痛、风湿痹痛;茯苓、人参、牡蛎、桂枝、干姜、当归、桔梗,主治胸胁气逆、惊恐;黄芩、矾石,主治泄利。以上三组药物主治皆是取各药物功效主治的共同部分。尤其是超过总质量一半的菊花、防风、白术三药,功效中其共同主治为“主风,头眩痛,恶风,主风湿痹痛”。结合药物主次功效,则本方主治“大风”病与条文相吻合,可在主治功效中增加“头眩痛,恶风,泄利”,并且“头眩痛”可能为“大风”病的主要症状。综上条文和方药的分析,侯氏黑散的方证可概括为:主治“大风”病,表现为头眩痛、半身不遂、四肢烦重疼痛、心中恶寒不足、泄利等。03方证相应,方病相合黄煌教授一直强调经方使用的原则为“方证相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