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影视独舌↑免费订阅本刊
编者按从贺岁档到春节档,一连三部“综艺电影”上映,交出了不同的票房成绩单:《奔跑吧兄弟》破4亿元,《爸爸去哪儿2》破1.6亿元,《爸爸的假期》破万元。两个搬进影院的综艺节目收成不错,而改编成故事片的“假期”票房居后。从票房和口碑走势看,传统电影人对综艺电影“毁灭”故事片的担心没有成为现实,观众的热情下降很快。但关于综艺电影的争议并没有停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开春就发出尖锐的四问,笔锋直指人民日报。此外,我们还约了另外两篇稿子,与黄文在观点上构成左、中、右序列,以求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黄式宪:“综艺电影”是文化洼地上开出的畸形之花
春节前,人民日报一批再批冯小刚关于对“综艺电影”的质疑。在这里,笔者也对人民日报的文章略谈几点浅见。
“TV综艺+电影”即为“综艺电影”,断然肢解了电影作为艺术要讲一个好故事、触及心灵并具有审美感染力的根本特征,堪称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首创”和“发明”。难道这就是跨屏、多屏时代的必然产物?!事实上,这里所呈现的恰恰是当今中国电影市场深陷娱乐狂欢之泥淖,其电影产业迄今无章可循、无法可据,依然是“人治”而反复无常。将这等即兴式以游艺为乐事的“综艺电影”搬到大银幕上竟如此走红,显然与当下市场以赢利趋使而主导电影排片场次之多寡以及中产式文化消费心态之膨胀等复杂社会因素相关,而电影主管部门为其大开绿灯则暴露出一个隐患多年的关键性问题,那就是:短缺一部规范的《电影法典》。人民日报如此这般地“选边站”,既无法典可遵循,更连逻辑、理据皆属荒诞不经,还曾举出宋代《鹤林玉露》里某位县官滥杀小吏小贪用刑过当之典故(其实,那县官十六字的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妨读作一则“防微杜渐”的寓言),以此来揶揄冯导有点儿像那个砍人首级的县官,似这等牵强附会、“十八扯”式的诡辩术算不算不当?
“综艺电影”之“弊”,端在不讲故事,只搞杂耍,却在“疯狂娱乐秀”的名义下大行其道,去年的《爸爸去哪儿》拍摄仅用5天竟夺得7亿高票房,而今年的《奔跑吧兄弟》拍摄只有6天,接踵而来的还有《爸爸去哪儿2》和《爸爸的假期》,前呼后拥抱团圈钱。尽管为数尚有限,“金钱拜物教”的诱惑力和破坏力却不可小觑,从长远的或者常态的意义上来看,无论对引领并培育观众正常的审美心态,抑或对创作者如何超越平庸而呈现出文化主体创新的自觉,无疑都“亮”出了红灯警号。冯小刚仗义执言,语出惊人:“这是电影的自杀!”谚云:蝼蚁之穴可溃长堤于千里,诚哉斯言。然而,此家自命为“舆论公器”的执笔者,却反过来将一顶不大不小的“扼杀正常的艺术品类”的大帽子,扣到了秉赋正义之声者的头上。难道此类TV综艺性的“娱乐秀”节目,竟然可以混迹于大银幕而被公然封作什么“正常的艺术品类”?!这真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此可不可以看作是不当?
中国电影产业的现代化升级迫在眉睫,而“综艺电影”却是从一片文化洼地里开出的一朵畸形之花,这朵花能给它的有限粉丝们(特别是少儿观众)所带来的,无非是“单纯的感官娱乐”,却“不等于精神快乐”,一旦放纵此类“单纯的感官娱乐”而陷于盲目性,则势必让电影迷失方向而沦为“金钱”的奴隶。那么,今后我们将如何自我救赎,如何从文化的“高地”更攀登文化的高峰?!媒体的操笔者一边对“综艺电影”袒护有加,一边却对冯小刚的批判声色俱厉(甚至抛开话题之是与非,兜底来“揭”冯导个人的所谓“短儿”)。如此为“单纯的感官娱乐”张目,放飞了欲望却丧失了希望,更养痈遗患于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此可不以看作是不当?
作为权威公器,排斥某一个人(不管他是名导或平头百姓)在言论或学术上的发言权,且用词尖酸刻薄(竟用上了“乌鸦说猪黑”的情绪化讨伐之语),这是对学术争鸣需要秉持民主精神的公然背离,是不是不当?
为珍惜当今中国电影产业得来非易、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电影人不能把GDP捧在头顶上、让金钱来“噎”心“噎”肺。TV综艺节目,应当守住本位,别扰乱了正常营运的影视市场。新媒体时代带来跨屏、多屏的汇通与交融,互联网也给中国电影产业的现代性升级提供了新的内驱力。网上的电商营销作为新生事物尚在探索新的路径,但要坚持以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来引领前进的方向,在不久的未来,相信新的规章必将成为新的常态。而艺术的门类、行当、花色以及雅俗之品相等等,诚然是各各不同的,切不可乱搞一气。说到底,TV综艺就是TV综艺,无论它怎么“混”,也“混”不成在大银幕上以讲故事、构情节、出人物、见美学作为其安身立命之根本的电影作品。拒绝TV综艺变身为大电影,这跟我们倡导艺术的多元性以及鼓励电影风格、样式、类型的多样化,绝非一码事!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场“综艺电影”的论争,发生在今年贺岁档期间,恰值新一轮全民娱乐狂欢兴起之际,既有拥戴而力挺者,也有批判而力戒者,更有各打五十大板的抹稀泥者。事实上,这场论争所涉乃大是大非,含糊不得。笔者期待早日诞生一部规范化的“中国电影法典”,将关于电影的项目和行为用法律规范起来。
文/黄式宪(学者)
图宾根木匠:《跑男》是一次向电影史祖先的“致敬”
大电影《奔跑吧兄弟》(《跑男》)并不是孤立现象,之前就有《爸爸去哪儿》这样大卖的综艺真人秀电影,北美虽有过《蠢蛋搞怪秀》这样的真人秀节目电影被搬上大银幕,但并未取得高额的票房收入;在这几档综艺真人秀节目的原产地韩国,也没有将其搬上大银幕;而国内也有《中国好声音》《宝贝,对不起》这样票房失败的综艺真人秀电影,并不是每一档热播的综艺真人秀节目搬上银幕都会赚的盆满钵满。
由此而言,以世界电影产业史为坐标的话,此一现象绝对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产业的原创性贡献,此前所有的电影模式,无论商业类型片还是“艺术片”,都是外国电影所奠定的。当然基本的电影语法规则还是源自境外,综艺节目样式也是移植境外荧屏,但二者相结合在电影产业格局中的亮眼表现,无疑是中国电影的独创。毫不夸张的说,综艺真人秀电影重新定义了影院电影的规则,在互联网兴起的“后电影时代”,深深植根于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
回顾世界电影史,电影刚诞生时主要就混迹于游乐场、马戏团这些地方,观众就是看西洋景,看个新鲜,没人想从电影里看到什么刻骨铭心的故事或者找寻什么深刻的思想,找乐就是了,由此而言,《跑男》倒是一次向电影史祖先的“致敬”。当然,不能否定电影艺术的意义,电影诞生百余年,已经有一批优秀的作品进入了人类艺术的殿堂,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需要更有艺术价值的文艺片、更成熟的商业类型片进入影院,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放松一下纯粹“傻乐”一回?
前段时间,当某些机关出台电视“限娱令”的时候,引发了网络舆论的口诛笔伐,大家都觉得娱乐就是娱乐,不要动不动就要表现什么思想,群众喜闻乐见,不违法,娱乐产品就应该有存在的权利。可一旦面对《跑男》赚取高额票房,似乎一大票人都坐不住了。分析一下,有些人是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电影品味,《跑男》一上,立马让他们觉得没面子;第二就是业内或者影迷的酸葡萄心理,自己做的或者自己喜欢的电影都没这么好的票房,区区《跑男》,怎敢如此受欢迎?
不过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个逻辑悖论:电影的文化艺术价值本来就不应该用票房来衡量,《跑男》挣票房又不说明他有多好——艺术价值高的电影也不一定就得高票房,甚至在很多时候,票房高是对一部电影艺术价值的否定。至于《跑男》是不是“电影”,这更是一个无聊的话题,什么是电影?就目前国内的情形而言,打了龙标能公映的就是合法“电影”,有朝一日中超联赛火了,搁在电影院里卖票直播,也是电影——滋要你合法,能在电影院卖出票去,就是“电影”。
当然,《跑男》是可以批评而且应该被批评的——所有文化产品都应该被纳入到文艺批评\大众文化批评的轨道中,不过,评价一个文化产品的好坏是需要真本事的,这跟宣泄个人对于一个文化产品的好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可惜,目前为止那些响亮的《跑男》骂声大都是些个人好恶的宣泄,就事论事鞭辟入里客观中立的批评声居然遍寻不着。
这里绝不是宣扬文化民粹主义,也不是鼓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廉价哲学鸡汤,不是说有人喜欢挣到票房了就豁免批评,文化消费和审美品位上就是有高低之分,这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一书中指出:“经济和文化上没有地位的社会阶层对作品的美学价值——即艺术上的优劣——常无动于衷,通俗艺术可使他们逃避现实、逃避责任、模糊对道德沦丧的严重性和危险性的认识……只有较低的文化阶层水平提高了,才有真正意义的艺术普及,艺术普及不是说受众应都降低到傻瓜的层次。”客观的说,综艺节目\真人秀电影在国内影市还会存在一段时间,其目标受众群主要是低龄观众和电视综艺节目粉丝,从客观的社会学描述而言,这部分人一般来说确实文化消费水准较低,但“低”跟“错”是两个问题,有意义的批评,应该先告知我们问题在哪里,然后阐明解决问题的方法。
《跑男》在影市上的大卖,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并没有行政力量包场什么的干预,这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自由市场经济”在电影业里的惊鸿一瞥?综艺真人秀电影本身没有原罪,编排得好的话,也可以很好看,也可以有艺术价值甚至社会反思(譬如《宝贝,对不起》就有点这个意思,可惜没做好),如果有一个良性的电影环境,综艺真人秀电影也会发生优胜劣汰。而在大的电影环境里,综艺真人秀电影和其他类型的电影也在发生着竞争,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你觉得《跑男》不好,那就拍部好的压倒《跑男》嘛。
对于观众来说,要是喜欢就去看,看过了不喜欢随便骂(但这些骂声没什么“批评”的价值),不喜欢的话,就别看了。话说回来,我倒是建议大家少看点电影多读几本书,归根结底,一个民族的总体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国民阅读率体现出来,从没见过统计“国民观影率”的。
文/图宾根木匠(影评人)
李甫仁:综艺电影之争要理性不要任性
节前,笔者注意到了这次发生在党报和名导之间的论争,特意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梳理。
人民日报系统至少先后发过三篇文章,其中一篇名为《怨天怨地,不如自己拍出好电影》,发在人民日报文化版,正是这一篇引起了冯小刚不客气的回应,紧接着,人民日报系统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