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玉一点俏色夺天工寿山石

文/贺毅楠

图/福建东南拍卖

寿山石中最精华美丽的部分往往体积极小,注定只能在案头掌上的方寸之间追寻艺术之道,所谓“尽精微而致广大”,正适合形容寿山石雕艺术。而比玉更为丰富的色彩、多样的质感,也使得寿山石在精微处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这诸多寿山石雕的工艺因素之中,最强烈、最夺目的印象,还是要属对天然石色的运用。

在寿山石雕中,天然石色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巧色”,亦称“俏色”。“俏色”雕刻先要确定出俏色部位的色质与走向,然后尽量以俏色部位为核心,规划出原料其他部位和整体形象的比例,这样就能使底色、俏色与整体形象协调一致,从而产生和内涵契合的立体感官享受。俏色,说到底就是一个“巧”字。巧用料形、巧用颜色、巧施雕艺。巧是前提、是构思、是手法,而“俏”是结果、是魔力、是灵魂。只有“巧”得恰如其分,相得益彰,其作品才有艺术感染力,才能令观者心领神会,回味无穷。一件成功的俏色作品不仅使主题在依料赋形的基础上与自然生态绝妙地吻合,更是创作者的知识阅历、灵感智慧和独到的艺术洞察力的完美体现。而寿山石以它无比丰富的色彩,令创作者们将“俏色”工艺发挥到极致。寿山石雕中有“一相顶九工”的说法,其中很大一部分正在于如何不着痕迹地运用这些色彩的巧思。

  早期的寿山石雕刻甚少使用俏色法,盖因当时的采掘技术不发达,少有品质上佳的石种问世,多为普品粗石,品质一般,雕工也较为粗劣。元明之际寿山石被引入印材,开采量逐渐加大,精品也不断问世,石雕水平也逐渐提高,直至清代达到一个艺术高峰。清代寿山石雕以康熙年间的杨玉璇和周尚均为代表人物,分别开辟了圆雕人物和印钮雕刻两大领域,用料优良,而工艺之佳亦非今人所能及。但在当时,寿山石还是被看作是一种普通的雕刻材料,雕刻者会尽量选择纯净的石材,从而随心所欲地塑形。俏色法虽偶有所见,却还并未被广泛应用。直到近现代,优质石材被越来越多地采出,而各大矿脉渐趋枯竭,寿山石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珍贵,因形就势,巧妙展现石材本身色彩的俏色法才被大量地运用在寿山石雕上面。

寿山石“俏色”的早期运用,毛奇龄的《后观石录》就有记载:“虾背青一:高二寸六分,横径各一寸二分,狮钮。狮项立稚狮,墨色,蠕蠕自得,而母狮首承之,唯恐其堕。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而在这一叙述中,所描写的俏色运用方法则是最常见的手法之一——并不拘泥于表现之“物”本身的实际颜色,而只是以石上一块与旁边迥异的色彩将所雕之物突出出来,达到一望之下即令人会心一笑的效果。“物”究竟是什么颜色,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印钮中的灵魂之处用最鲜艳、最突出的色彩来表现,令观者的目光为之汇聚、为之赞叹称奇,这才是俏色应用的关键所在。

在运用俏色的时候考虑场景,便是比“突出”更进一步的“化用”。与“突出”法相比,“化用”更需考虑整体石色,妙处在俏色运用的不露痕迹。采用“化用”法的俏色石雕,未必如突出法俏色那般醒目,却将色彩运用不动声色地融入了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更为和谐,更见自然,也更耐赏玩。“化用”的手法可选择题材很多,飞禽走兽、人物花果,不拘一格,表现手法亦无固定套路,端看作者巧思。这种技法体现的是雕刻者对寿山石的质、色、形的理解与把握,也绽放着不同于其他雕刻领域的独特光芒。

寿山石的色彩分布,除了常见的色块、色斑、色线之外,还有一种很有趣的形式——内外异色。最常见就是带石皮的独石,尤其是田黄,所谓“无皮不成田”,说的就是石皮这一外貌特征对于田黄的重要性。独石多半有皮,乃散落之地的土壤浸润所成,因土壤中所含成分不同,石皮也有白皮、黄皮、红皮、黑皮之分。黑皮又叫“乌鸦皮”,原本是不太受欢迎的一种皮色。然而,若以俏色法运用到薄意雕刻中,却常常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除田黄石外,寿山石也有其他一些石种亦有石皮,如鹿目格、鲎箕石、牛蛋等独石品种,泰半有皮。此外还有一些山坑石,偶有裸露在空气下的部分原生矿石,亦有石皮,虽不像独石那样将整块石体包裹,但巧做构思,同样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出现。

写到这里,俏色手法的境界已一一剖析清楚。“俏色”技法,说到底是对石头天然色彩的运用,无论是先声夺人还是浑然一体,大巧若拙,都是雕刻者以工艺之思对石色之美最大程度的唤出,使冰冷的石头因形象、因色彩成为有生命、会呼吸的艺术精灵。这不仅需要娴熟的雕刻技法,深厚的美术功力,也需要对寿山石深深的热爱。(来源:东南集珍)

如何订阅《珠宝微课堂》官方账号:

新同学:(^ω^)

1、请看文章最上面,有提示

老同学:(*^__^*)

1、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即可分享给您的朋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ae.com/rszz/10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