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何乡与魔鬼共舞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正规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苏打绿Sodagreen每个人Everyone

MV拍摄地点柏林Berlin

Alltheworld’sastage全世界是个舞台

Alltheworld’sastage,全世界是个舞台,Andallthemenandwomenmerelyplayers;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Theyhavetheirexitsandtheirentrances,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Andonemaninhistimeplaysmanyparts,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Hisactsbeingsevenages.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

Atfirsttheinfant,最初是婴孩,Mewlingandpukinginthenurse’sarms.在保姆的怀中啼哭呕吐。

Thenthewhiningschool-boy,withhissatchel.然后是背着书包、满脸红光的学童Andshiningmorningface,creepinglikesnail.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Unwillinglytoschool.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

Andthenthelover,然后是情人,Sighinglikefurnace,withawoefulballad像炉灶一样叹着气,写了一首悲哀的诗歌咏着Madetohismistress’eyebrow.他恋人的眉毛。

Thenasoldier,然后是一个军人,Fullofstrangeoaths,andbeardedlikethepard,满口发着古怪的誓,胡须长得像豹子一样,Jealousinhonour,suddenandquickinquarrel,爱惜着名誉,动不动就要打架,Seekingthebubblereputation,eveninthecannon’smouth.在炮口上寻求着泡沫一样的荣名。

Andthenthejustice,然后是法官,Infairroundbellywithagoodcaponlined,胖胖圆圆的肚子塞满了阉鸡,Witheyessevereandbeardofformalcut,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Fullofwisesaws,andmoderninstances;满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谈;Andsoheplayshispart.他这样扮了他的一个角色。

Thesixthageshifts第六个时期变成了Intotheleanandslipperedpantaloon,精瘦的趿着拖鞋的龙钟老叟,Withspectaclesonnoseandpouchonside,鼻子上架着眼镜,腰边悬着钱袋;Hisyouthfulhose,wellsaved,aworldtoowide他那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长袜子,Forhisshrunkshank,套在他皱瘪的小腿上显得宽大异常;Andhisbigmanlyvoice,他那朗朗的男子的口音Turningagaintowardchildishtreble,pipes,又变成了孩子似的尖叫,Andwhistlesinhissound.像是吹着风笛和哨子。

Lastsceneofall,thatendsthisstrangeeventfulhistory,终结着这段古怪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Issecondchildishness,andmereoblivion,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Sansteeth,sanseyes,sanstaste,sanseverything.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

——莎士比亚Shakespeare,喜剧《皆大欢喜》Asyoulikeit

民国溥儒鬼趣图纸本笔墨22x1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何谓魔鬼?魔鬼(demonordevil),在不同的文化语义体系中有着不同的意涵及符号,尤其与不同宗教中的恶魔相关。在东方宗教语义体系中,譬如佛教中的“魔”,来源于梵文Māra,汉译为魔罗,简译为魔,是佛教中夺人性命的恶魔,指障碍善事的恶鬼神,亦被称为魔障。在佛教中,属于魔的细分繁多,在不同的经卷中有不同的划分,从二类魔、三魔、四魔……一直分到十魔,如依据产生的根源不同而分为内魔与外魔两大类,在《定善义传通记》卷三谓四魔之中,

以天魔为外魔,其他三魔为内魔。又有就分段、变易二身而分,或从烦恼、所知二障而分。

民国溥儒鬼趣图纸本笔墨22x1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本土也有着众多有关的魔鬼传说,尤其在宗教传说中,这种本土魔鬼是融合了儒家仪礼观,道教鬼神观,佛教魔障观的一种综合性文化观念化身。其中的魔鬼可基于与人的关系而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于人的消亡而变成的魔鬼,一般俗称为鬼、鬼魂,如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七月半,就是为纪念死去亡灵的传统节日,融合了儒家祭祀祖先的孝道传统,道教称之为“中元节”,原本是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而后成为了地官的赦罪日。在佛教中“鬼节”被称为“盂兰盆节”,“盂兰”意为倒悬,“盆”在此意为救器,《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述:

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文中所述的正是在中元节时,用盆装满百味果,供养佛陀以拯救世间苦难众生,愿望现世父母可以远离恶鬼,永享无限福乐,获得长寿无忧之世。

室町时代土佐光信百鬼夜行图局部纸本设色京都市大德寺真珠庵本33x.1cm

?UniversityofChicagoCenterforArtofEastAsia

另一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具有耸人听闻、超凡力量的魔鬼,而这种超越自然的力量是一种对人起到负面作用的影响力。在本土文化中的魔鬼往往被等同于是与神仙相背离的观念系统,“鬼”与“仙”殊途却并不同归。在《说文解字》中,鬼被释为,“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鬼被形象化为头部肿大,阴气繁重的异物,且被定义为人之所归,是人死后的延续与转化,这种转化的本质在中国哲学中被归根为“气”的变化。《礼记》中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者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在《周礼·祭法》中为:“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如果说将鬼看作是人的归宿,鬼与归相连,便引申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人生何处是归处?白居易在其诗篇《初出城留别》中谈到,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诗中对于“我生本无乡中”的“无乡”与其另一诗篇《读庄子》中的“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中的无何有之乡是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大宗师》篇中的“无何乡”,其云,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在《逍遥游》中描述了一棵巨大的无用之树,因其无用而将其置于无何有之乡,所谓“无何乡”并不是一个具体而真实存在的地方,而是广莫之野,是空无之境界,是突破了“有待”,有所凭待的极限,而无限“无待”的精神世界。“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正是寻觅了人生的归途,并不是具体实存的“故乡”,反而人生并“无乡”,而是令人安心向往之处才是归处。

清罗聘立轴纸本设色91×35cm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魔鬼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中也有着浩繁的表现形式,其中不乏鬼神精怪的形象,楚辞《九歌·山鬼》中描绘了一位绮丽艳绝的山鬼形象: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傅抱石年立轴纸本设色×66cm年保利春拍?雅昌艺术网

她仿佛披戴着薜荔在山峦边,美目流盼巧笑于眉宇间,窈窕婀娜的身姿乘着赤豹与有花纹的狸子,以辛夷木为车以桂为旗。这是令人记忆犹新的古典山鬼形象,绘画作品中,著名的古代画鬼高手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罗聘(LuoPin,-),又称别号花之寺、金牛山人、师莲老人,曾画过《山鬼图》,图中正是犹如屈原《九歌·山鬼》中的象征着阴阳、柔刚对比的山鬼与文豹,笔触细腻,山鬼腰间的女萝,赤文豹子身上的点墨斑纹,原本可以设置的略带惊悚的感触,却在这幅画作中以一种线条温和、设色古雅的氛围得以呈现,山鬼的整体气质状态在画作中更接近古代撵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相较而言,傅抱石创作的《山鬼图》则更为凄艳,山鬼形象的眼神中流露出忧伤与凄婉的望穿秋水之态,整幅《山鬼图》又好似传递出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SiegfriedSassoon,-)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InMe,Past,Present,FutureMeet)的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Inmethetigersniffstherose.)中的绮丽意境。《二十四诗品·绮丽》中言,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描绘的意象设色红杏、月明、金樽、碧阴,绮艳而不可收,内涵的意境自足圆满,良辰美景浓淡相宜。

清罗聘鬼趣图手卷设色绢本34.8×35.4cm×8中国嘉德年春拍?雅昌艺术网

画鬼高手罗聘还有许多传世经典的鬼画,如《鬼趣图》中的诸多鬼形象被用一种诙谐幽默的顽皮情境描画着各种鬼的趣味形状,鬼的形象融入了西方绘画解剖图的创作影响,比利时学者钟鸣旦(NicolasStandaert)在发表于年的一篇论文中将《鬼趣图》与维萨留斯及帕雷相关著作中的人体骨骼图进行对比,并认为前者来源于后者。鬼画多诙谐地反映世间炎凉百态,如同明清时期的许多鬼怪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多为隐喻批判彼时的社会现象,如“文字狱”对于政权的巩固以及对于人思想的奴役。我国本土的鬼画还影响了近邻日本等国的志怪图像创作,产生了一系列以《山海经》为原型的鬼怪绘画作品,一直影响至今。

歌川芳几新板化物づくし木板浮世绘年×cm?DetabaseofFolkloreIllustrasions

在西方宗教神话语境中,例如圣经新约中的魔鬼撒旦(????????,Satan)是来自希伯来语源于动语的名词,原意为敌对、反对,其具象含义代表的是一个原本侍奉神,却受到了意图超越神的欲望的诱惑而堕落的天使;圣经以及诸多神话中的古蛇(serpent),也是魔鬼的一种原始象征符号,因其可蜕皮与有毒的特征,喻义着再生、转化、复仇、恨意等能力与负面情感;以及源自希伯来语的大龙(Tannin)有吞噬、残忍之意,与我国古代的龙寓意着吉祥安康的内涵截然不同。总体而言,魔鬼是西方宗教与文化中象征着与“善”相对的“恶”的形象化的对象,如果说文学、绘画艺术作品中的鬼怪小说、鬼画,除了反映及反讽当时外在的社会的现实问题,外在的困境与障碍以外,魔鬼意象还象征着人内心的善恶,内在的魔障与挣扎,探讨的是有关人性的建树。自古希腊伦理学中的关键性议题,在美国哲学家玛莎·纳斯鲍姆(MarthaC.Nussbaum,-)的成名作《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TheFragilityofGoodness:LuckandEthicsinGreekTragedyandPhilosophy,)中对于人的艰难的善恶选择提出了疑问,这种由诗人品达所面临的选择,也是人们所共同面临的困难选择,

17世纪的冰岛手抄本中啃咬世界之树根部的尼德霍格古蛇插画?Wikipedia

它展示了在此生以及所有的生命中,我们和世界、雄心和脆弱性、创造性和被造就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诗歌在这里质疑支撑着人类伦理实践的信念。如果人性的善良依赖于外界的滋养,甚至是基于外因而形成的,品达何以要做赞美人性的诗人?……在评价人的一生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分清什么是有赖于世界的,而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性卓越之美,正是在于它的脆弱性。植物之美在于它的柔韧,不同于宝石之美,即它炫目的坚硬。

《魔鬼圣经》中的魔鬼画像藏于瑞典皇家图书馆?Wikipedia

纳斯鲍姆在此部著作中剖析了人性的善恶诸多问题,并富有见地地指出了人性的“脆弱性”,这种人性的脆弱性使得人可以在善恶间摇摆,使得人游走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有时,人性之复杂使得善与恶的边缘往往是模糊的,人们试图去界定它,却实非易事,因为往往存在着难以预期的“偶然性”,或称为“运气”,

在追求和自足性的另一面,偶然多变的事物又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的鲜活感使得人类摆脱偶然性的努力大打折扣,同时也变得复杂化了。神仙爱上凡人的故事层出不穷,也表现了对经验人性的冒险和开启。人性如何向善?而且还能保留住人世间的美?

西班牙魔鬼节?Laendiablada

面临着世间诸种偶然性的挑战,对于人性的考验犹如一场历险之旅,人如何能够在拉锯与压力下甄别与保有人性的光辉?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会在一念之间,作出“非善”的举措来,而这又是否就是恶亦或厄运,甚至是灾难?而一个好人是否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纳斯鲍姆在对古希腊悲剧的有关探讨中仍然笃信美德存在的意义,她认为:

我并没有把悲剧所发生的那部分伦理空间转让给无法缓和的必然性或命运,而是声称悲剧向其观众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积极地生活在一个充满了道德挣扎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在一些情形中,美德有可能会战胜了各种反复无常的不道德的力量,而且,即便不是这样,美德仍然可以因其自身的缘故而闪闪发亮。

西班牙圣特克拉狂欢节?FiestasdeSantaTecla

与善的力量相对的恶,即恶魔的本质化身,本该是令人避之不及,却在世界各处都有以“魔鬼”而命名的游览胜地。在西班牙有着被称为魔鬼节(Laendiablada)及融入了多种文化习俗的圣特克拉(FiestasdeSantaTecla)狂欢节,人们装扮成牛鬼蛇神的样子在街上庆祝,伴有烟火表演等节庆环节,是具有着宗教纪念性的节日。德国中部的哈尔茨(HarzForeland)有魔鬼之墙(Teufelsmauer),北部的上白垩统硬质砂岩构成的奇形异状的岩层,这堵岩石从布兰肯堡(Blankenburg)一直延伸到巴伦施泰特(Ballenstedt),最著名的个别岩石都有自己的名字。

西班牙圣特克拉狂欢节?FiestasdeSantaTecla

还有被称作“魔鬼桥”的地方,在美国塞多纳魔鬼桥,这座魔鬼桥是塞多纳最大的天然砂岩拱门,“魔鬼桥”是由红石山上自然形成的,它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天生桥,桥身形态危险而陡峭,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德国拉克兹桥,这座桥的特点是桥的身影与湖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整幅画面美不胜收。而据说建造这座魔鬼桥的设计师与魔鬼进行了灵魂交易,才得以完成这座杰作。在意大利也有一座魔鬼桥,是意大利的萨莱诺魔鬼桥,传说魔鬼要吃掉第一个经过桥上的人,村民们用羊代替了人化解了危机,如今,在黎明或黄昏时刻经过桥的人还可能会遇见魔鬼。在美国还有一座魔鬼塔国家公园(DevilsTowerNationalMonument),是一座地形奇特的火成侵入岩,或被称为火山颈,高度约米,海拔高度则为米。岩石是属于玄武岩,经过数万年形成的高耸于地面的奇异地貌,曾有四千多人尝试攀爬魔鬼塔。在美国的魔鬼宫柱堆国家纪念碑靠近马默斯山在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一个国家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保护着魔鬼柱桩(DevilsPostpile),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柱状玄武岩。

笔者于近日拍摄于柏林魔鬼山如转用需联系卧游阁?卧游阁

在德国柏林还有一座魔鬼山。魔鬼山(Teufelsberg)究竟为何地,为何取了个令人“骇人听闻”的恐怖名字?魔鬼山是否真的有魔鬼?这座魔鬼山坐落于于柏林(GrunewaldForest)北部,其名称命名来源于位于其南部的魔鬼湖(Teufelssee),是一座由瓦砾构成的人造山,俨然废墟一片,其下覆盖着曾经未被完成的纳粹军事技术学院(WehrtechnischeFakult?t),被炸毁的建筑遗迹,以及曾经策划的城市建设宏伟蓝图“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计划。“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WelthauptstadtGermania)计划是恶名昭著的政治人物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对于二战后即将成为世界第一都市的德国首都柏林的规划憧憬,他妄想重建柏林从而打造出一座超越罗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并命其得力手下,被誉为“第三帝国的首席建筑师”的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Speer)设计出这座“梦想之城”,施佩尔在后来的纽伦堡审判中被定为一级战犯。

笔者于近日拍摄于柏林魔鬼山如转用需联系卧游阁?卧游阁

当初对于柏林的“世界之都”规划也因战争的爆发最终未能全部实现,只有部分曾规划的建筑项目得以完成,如现今的六月十七大街,就是蓝图中设计的纵贯城市东西向的城市轴,以及将胜利柱置于街道中央。冷战期间,魔鬼山曾是美军的监听站,这里的人造假山成为了掩人耳目的谍报机构的天然的屏障,白色的雷达球形建筑耸立于魔鬼山顶。而今站在这片埋藏着无尽沧桑的山间,听着耳旁呼啸而过的萧肃风声,仿佛魔鬼在耳旁穿梭而过。过眼云烟,如今废墟之上是现代艺术的云集地,墙上布满了涂鸦装饰画,这是柏林这座城市的特色装点——在古意之上涂抹着当下,它并没有企图掩饰过去的种种痕迹,无论是过去的创伤痕迹,还是灿烂成就,都在这里得以呈现,好似潘神的迷宫一般。只是被薄薄地涂上了现代作者的创意,并没有企图刻意矫饰,即使当人们反复回忆与叙述起那段不堪回首的罪恶历史与残酷战争,也不得不对此刻这座城市,这里的人们所秉持的坦诚抱有敬意。

达利战争的脸-年帆布油画64x79cm?DepotBoijmansVanBeuningen

所谓的魔鬼山其实是一片富有后现代主义诗意的废墟。英语中的ruin,法语中的ruine,德语中的ruine,丹麦语中的ruinere都源于一种下落(falling)的观念,并因此总与落石(fallingstone)的意念有关。巫鸿先生在其《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中指出,

“理想”的废墟必须具有宏伟的外形以便显示昔日的辉煌,但同时也要经历足够的残损以表明辉煌已逝。既要有宏伟的外貌以显示征服之不易,也需要破败到让后人为昔日的征服者唏嘘感叹。废墟彰显了历史不朽的痕迹和不灭的辉煌的永恒,也凸示了当下的易逝和所有现世荣耀的昙花一现。所以废墟能唤起的情感既可能是民族的自豪,也可是忧郁和伤感,甚至是乌托邦式的雄心壮志。

笔者于近日拍摄于柏林魔鬼山如转用需联系卧游阁?卧游阁

废墟“理所当然”的凝固着时间,正如保萨尼亚斯(Pausanias)在其《希腊志》(DescriptionofGreece)中所述,“废墟那庄严有力的存在不仅暗示了昔日曾经完好无损的纪念碑,而且使它受损后残存的部分既迷人又肃穆。”而废墟的这种肃穆的情怀又可与中国的怀古诗的意境作一比较,如曹植(-)在《送应氏二首》诗中感慨洛阳城在经历了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诗云: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再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笔者于近日拍摄于柏林魔鬼山如转用需联系卧游阁?卧游阁

巫鸿论,怀古诗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文学,更是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美学体验:凝视(和思考)着一座废弃的城市或宫殿的残根断壁,或是面对历史的消磨所留下的空无,观者会感到自己直面往昔,既与它丝丝相连,却又无望的和它分离。怀古之情因此必然为历史的残迹及其磨灭所激发,它的性格特征包括内省的目光(introspectivegaze)、时间的断裂,以及消逝和记忆。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Owen,-)书:“举隅法(synecdoche)占有重要地位,以部分指向全体,让人设法用某个不朽的碎片重构失去的整体。”

而面对着废墟,伫立其上仰望古今,如同屈原在《九章·哀郢》中的心境一般,怀古往往也意谓着对今朝的不满与对古意的缅怀,之于当下宏观景致的感怀往往寄托了人们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寄情。就像开篇莎士比亚(Shakespeare)在《全世界是座舞台》(Asyoulikeit)诗中所描绘的人的一生,按照林语堂对这首诗的点评,

西班牙圣特克拉狂欢节?FiestasdeSantaTecla

人生就像一首诗,有其自己的韵律、拍子,以及自然周期。它的开始就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接着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粗拙地企图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具有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来到了一个活动很剧烈的成年时期,由经验获得利益,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上得到更多的经验;到中年的时候,紧张才稍微减轻,性格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样圆熟了,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较玩世,同时也较慈和的态度。以后便到了衰老的时候,内分泌腺减少它们的活动,如果我们对老年有着一种真正的哲学观念,而照这种观念去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个时期在我们的心目中便是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光闪灭了,一个人永远长眠不再醒了。

笔者于近日拍摄于柏林魔鬼山如转用需联系卧游阁?卧游阁

这正是一个平凡人一生的过程。人的悲剧性在于人生命的短暂及有限,而却又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然而人与这个世界一样,真的很奇怪,却不断地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着不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繁衍与创造,留存的作品中闪烁的智慧之光可以作为灵魂的延续得以在世界中得到真实亦或短暂的“永恒”。人生是“归途”亦或“迷途”?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笔者于近日拍摄于柏林魔鬼山如转用需联系卧游阁?卧游阁

问往昔岁月,于迷途中觉今是而昨非,正是恨前路晨光熹微,世界很辽阔也充满了未知,难以预期明朝开启世界之盒的时刻,下一块“巧克力”会是什么样子,会在哪里。未曾预想现今的样子,就好像不知怎么地,打开了那潘多拉的魔盒(Pandorasbox),一个原本形象是壶(pithos)的希腊神话中的喻体,一下子从中释放出了人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伪、诽谤、嫉妒、痛苦等等,却又只留有了希望将其永久地锁在了盒底。人生所谓的希望在哪里?它是否会像希腊神话中象征着希望的乌鸦一般,黑漆漆,还长着翅膀会飞走,远离我们而去?希望的归处,人的归途又在何方?在这乱世之中,是否会有盖世英雄石破惊天,从石头中蹦出来,如齐天大圣逆流而上,突破九九八十一劫难,也是魔障,最终在圣地取得真经?或是如那块“顽石”化作通灵宝玉,在世间走上一遭,遍尝辛酸与苦楚,个中滋味是否为苦尽甘来?

民国溥儒鬼趣图纸本笔墨22x1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AMidsummerNightsDream)中曾借莱桑德(Lysander)之口说出,“真爱之路从无坦途”(Thecourseoftrueloveneverdidrunsmooth.)这样的人生之路的真谛,即使充满了坎坷与崎岖,仍会因其美好而选择前行。《归去来兮辞》中结尾处有言,“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言正是,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只愿在“无何乡”渡过这平凡短暂的一生。

以上,生来本是无所待,吾心安处是吾归。

HerzlichenGlückwunschanmeinenLebenspartnerDr.TeumessianFuchs!

听荷去旅行了。

愿农历七月“鬼月”,各位平安顺遂。

喜欢本文就点个“在看”吧~

??你喜欢?

深焦DeepFocus

《温蒂妮》:在沉默与诉说中接近柏林的历史与深情

刘嘉琦

翼如斯之羽虫摄影作品云展

听荷

专辑

卧游阁听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ae.com/rsjt/5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