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交流一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管理

浜笢杩愯惀姹傝亴鎷涜仒QQ缇? http://liangssw.com/bozhu/13282.html

分享人

冯妍

首都医科医院

一、病史特点

张某,男性,78岁

主诉:阵发头晕十年余,加重两年

现病史:十年前阵发头晕、头部胀痛,自测血压后发现血压增高,最高为/mmHg,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长期应用氨氯地平5mgQD合并缬沙坦胶囊80mgQD,血压控制良好。

近两年来,血压逐渐难以控制,最高达/mmHg,医院给予多种药物选择,如氨氯地平5mgQD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mg/12.5mgQD或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QD合并缬沙坦氢氯噻嗪mg/12.5mgQD口服,反复观察3月后血压控制在-/90-mmHg,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科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脚端麻木、少尿、浮肿、无长期腹泻、习惯性便秘,食欲无改变,睡眠差。

既往史:体健,无冠心病、肾疾病史,有腔隙性脑梗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30余年,戒烟20年,不嗜酒,父亲死于脑出血。

体格检查:

T36.4℃,P76次/分,Rl8次/分,BP/93mmHg

身高1.71m,体重90kg,BMI30.8kg/m2

神清语明,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两肺未及啰音,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

心脏彩超:左室肥厚,心脏舒张功能减低,轻度二尖瓣返流。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92次/分。

腹部超声:肝囊肿

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双肾及肾上腺超声:未见异常

化验检查:

血常规:Hbl35g/L,WBC6.0×/L,N70%,L30%,PLT×/L;

粪便常规(-);

尿常规:尿糖-,尿酮体-;尿微量白蛋白:mg/L;

空腹血糖5.4mmol/L,餐后血糖7.7mmol/L;糖化血红蛋白5.6%。

肝功:ALT47U/L,AST52U/L,血尿酸μmol/L;血肌酐72mmol/L

离子I组:K4.2mmol/L,Nammol/L,CL92mmol/L

血脂:总胆固醇6.58mmol/L、甘油三酯1.2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95mmol/L。同型半胱氨酸17.6umol/L

临床诊断:

1.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

2.颈动脉硬化

3.脂肪肝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记录

嘱患者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药物调整:

氨氯地平5mgQD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mg/12.5mgQD调整为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BID合并培哚普利/吲达帕胺4mg/1.25mgQ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QD,氯吡格雷50mgqd,普伐他汀40mgQN

复诊:

治疗1月后患者门诊复诊,自诉血压控制在~/80~90mmHg;常规监测血糖、血脂,空腹血糖在5.4mmol/L,餐后血糖7.2mmol/L,总胆固醇4.88mmol/L、甘油三酯1.0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2mmol/L,尿酸:umol/L。

选择药物的依据?

利尿剂的选择?

无利尿剂无难治性高血压

噻嗪类利尿剂分为“噻嗪型”和“噻嗪样”

利尿剂的经典药物——吲达帕胺

众所周知,吲达帕胺是噻嗪样利尿剂,与噻嗪型利尿剂氢氯噻嗪在作用机制、半衰期、降压疗效、靶器官保护方面有很大区别。首先,吲达帕胺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利尿排钠和舒张血管。一方面,吲达帕胺可抑制钠离子在肾脏远曲小管的重吸收,导致尿钠排泄增加,产生利尿作用;另一方面,吲达帕胺的分子结构具有高度亲脂性,与血管壁结合,增加前列环素(PGI2)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产生直接的血管舒张和血管保护作用。其次,与氢氯噻嗪相比,吲达帕胺半衰期更长。吲达帕胺半衰期长达18小时,远大于氢氯噻嗪的9-10小时,可带来更持久的降压作用。

众所周知,高血压具有多重发病机制,单一种类的降压药物难以做到全面覆盖,所以单药降压的达标率不足30%。培哚普利/吲达帕胺二者组成的单片复方制剂具有独特的“三重作用”机制:能同时抑制RAS过度激活、降低容量负荷、减小血管阻力,基本上覆盖了全部可能的高血压发病机制,所以降压疗效更强。

三、专家点评

李世英

首都医科医院

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先后采用两种联合降压治疗方案:氨氯地平5mgQD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mg/12.5mgQD或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QD合并缬沙坦氢氯噻嗪mg/12.5mgQD口服,血压控制不理想。

临床合并肥胖,左室肥厚,腔隙性脑梗,双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这是一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多项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是心血管疾病极高危患者。降压治疗方案更改为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BID+培哚普利/吲达帕胺4mg/1.25mgQ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QD,治疗1个月血压达标,血压控制在~/80~90mmHg,对糖脂代谢因素没有不良影响,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预期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不良事件风险。

杨秀秀

首都医科医院

该病例显示了一例高血压病3级的患者,服用常规量的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或硝苯地平控释片+缬沙坦氢氯噻嗪血压仍在~/90~mmHg水平、难以控制。换为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硝苯地平控释片60mg+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后,血压降至正常。

这个病例很有现实意义、有指导作用,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其实经常见到类似的病例。部分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选择把CCB和ARB+HCTZ均剂量翻倍。但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逐渐增加剂量,且尽量使用长效药物。这个病例中为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就体现了这一原则。首先,该病例把硝苯地平控释片剂量增倍,这也是该病例治疗方案中唯一剂量增倍的药物,体现了“逐渐增加剂量”的原则;其次,培哚普利/吲达帕胺中的吲达帕胺是噻嗪样利尿剂,区别于氢氯噻嗪--噻嗪型利尿剂。吲达帕胺有利尿排钠和舒张血管双重作用机制,而且半衰期比氢氯噻嗪长8~9小时,降压效果强于氢氯噻嗪,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的降压效果也是强于ARB+HCTZ。因此,在该病例中,把ARB+HCTZ换成了降压效果更强的培哚普利/吲达帕胺,而不是把ARB+HCTZ剂量翻倍。这样避免了把多种药物剂量都翻倍使用,避免了增加剂量后带来的副作用增加的可能性,而且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的半衰期更长,体现了“尽量使用长效药物”这一原则,使得24小时降压更平稳。

最后,该病例的治疗方案中,增加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既可以降低患者偏快的心率又可以起到降压的作用,体现了“多种药物联合”这一降压治疗原则。总之,该病例治疗方案的调整完美,治疗效果也非常好,而且也是常见到的病例,对广大的医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ae.com/rszz/8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