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文化的实力》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历史记载,萨都刺是元朝时期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的很多的画作流传于世并且还珍藏在北京博物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诗词是否也如他的画作这般的优秀。《满江红》这首词是萨都剌游历金陵时所写的作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怀古之作,通过对金陵古迹的题咏,回顾六朝历史,抒发自己对朝代兴衰的感慨。萨都剌在入仕之前曾在江南一带经商,登进士第后,又曾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等职,住在金陵。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从其感情的抒发来看,充满苍凉悲壮之气,胸襟磊落,应该是晚年作品。此时元王朝统治进入末期,萨都剌在宦海中沉浮越久,越看清社会的现实,早年想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已经在胸中冷却下来。他吊古伤今,把眼前之景与历史故事联系起来。整首词化用刘禹锡《金陵五题》的诗意和典故,贴切自然。此词怀古抚今,慷慨悲歌,意境深沉含蓄,气魄苍凉宏大,颇为后人所推崇。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六代豪华,一句,点出“金陵怀古”的主题。六朝皆建都于金陵,而六朝君主也大都贪图享乐,在城内大兴土木。这句里的“豪华”主要指六朝的豪华奢侈,偏重于“室宇侈丽”之意。六朝历代君主营建起来的金陵城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的盛景,随着春天的逝去,竟然变成了无声无息的历史。春去也,既点出季节更替的实景,又暗喻朝代的变更,“更无消息”则是一声深沉的感叹。伤春本来就是古代诗词作品中常见的情绪,此处更传达出对于六朝鼎盛时期如流水般一去不回的惆怅之意。短短的三句,表达了一波三折的变化,先是繁华,其次是逝去,最后是永远也不会重现,暗中对应时间上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三种情形。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登临游览这金陵古城的山水,只见那些历代积累下来的名胜古迹,已经全无传说中的繁华气象,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由得产生了惆怅莫名的心情。他见景生情,眼里看着金陵古都的山光水色,内心涌起各种情感,不由得拿传说中的繁华与现实的凋零来互相比较,因此而感慨万千。然而这短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惆怅一吐而尽,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他早已没了当初的那种政治理想了。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对于这一片不复旧貌的江山,作者化用前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句诗,化用唐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于乌衣巷,位于秦淮河朱雀桥边。王、谢二家声势颇盛,因当时实行门阀士族制度,与王、谢子孙往来的亦只限于门阀士族,因此有“乌衣之游”、“乌衣门第”之称。随着南朝的灭亡,王谢旧宅沦为废墟,其家族高高在上的地位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喻过去居于深宅大院的王谢子弟,现在已沦为普通百姓,也可以理解为旧时王、谢的庭院,已经住进了普通百姓,只有檐下的燕子,仍然是当年穿梭于豪门的旧燕。这两重含义都表达了对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的感慨。“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一句,更侧重于作者本人追踪往事的角度,含有作者个人作为主体的认识:他来到王谢旧宅前,看到一双翩翩起飞的燕子,这双燕子仍然是乌衣巷里那双为人所熟知的老燕。燕子只知道每年秋去春来,栖息于旧巢,哪里觉察得出世异时移,雕梁画栋早就面目全非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刘禹锡曾写《金陵五题》组诗,是金陵咏史诗中的名篇,上面提到的《乌衣巷》即其中之一。这里化用《金陵五题》第一首《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意。刘禹锡的本意是金陵故都的周围群山依然环绕,然而繁华都城已经萧条,几近于一座空城,只能听到潮水不断地涌上河岸击打城郭,却得不到热烈的回应,只好又孤独地退回去,渲染一种繁华过后的萧索景色。
而萨都剌在此则着重点出“听”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春天的潮水急切地拍打城墙,这与作者的心境同样寂寞的声音,对他心灵的撼动更为强烈。这两句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欣慰和顽强,即使那些繁华旧事已经归于萧条寂寞,但他自己的政治热情仍然如潮水般澎湃。萨都剌把原诗中的“空城”改为“孤城”,一是为了避免上下文重复,二是因为元朝时金陵城已经比唐初繁华得多,用“空”字不太恰当,“孤城”二字点出金陵的地位,表明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有特殊意义的城池。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回想往事,愁绪绵绵不断;怀念六朝古都,只看见陈旧的古迹,荒凉的废墟。其衰败的程度如何呢?作者用了一个“但”字,表示仅剩下废弃的荒野、凋零的野草、乱飞的乌鸦,以及将要坠落的夕阳。荒烟、衰草、乱鸦、斜日,这四种意象并列组合,用来表达暮气沉沉、无法挽回的颓败感觉,极为有效。此处作者的“思”与“怀”是什么样感情呢?这首词可能创作于萨都剌晚年时期,他自身经历了被皇帝任用到晚年飘零的人生历程;从整个元朝的角度而言,此时又处于统治根基被动摇的时刻。作者怀古抚今,也是在所难免。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玉树歌残,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陈后主曾与其爱妃张贵妃等人在宫廷彻夜笙歌宴饮,他作有《玉树后庭花》一曲,常在筵席上命人演奏,后来被世人视为亡国之音,唐代诗人许浑有“玉树歌残王气尽”这样的诗句。“胭脂井”,隋军攻入金陵时,陈后主和他的两名宠妃无计可施,躲入景阳宫里的胭脂井中,后来还是被隋兵搜到捉拿,传为笑柄。《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已经不复存在,就连胭脂井也已经倒塌毁坏。不论是陈后主的风流韵事,还是他的亡国遗恨,都已随着时间而流逝、消散;后人所能见到的,只是清冷的秋露滴沥,所能听到的,只是秋蝉如泣如诉的鸣叫声。“寒螀”,秋蝉的一种。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往者已矣,只留山水长在。“蒋山”,即钟山。“秦淮”,指秦淮河。此句也暗用了刘禹锡《金陵五题》中《江令宅》一诗的诗句: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金陵经历了数百年的繁华,一切喧嚣沉淀之后,如今也只有蒋山依然青翠,秦淮河水碧绿如昔。那些所谓的帝王基业、英雄事迹,那些所谓的繁华、盛世,都犹如过眼云烟,哪能与青山碧水相比拟。大浪淘沙,历史总在前进,人为的金粉都城在后世看来也只是些破砖烂瓦,还不如山水给人带来的愉悦可喜。这样豁达的胸怀,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这首词是萨都剌咏史类作品的代表作。关于“金陵怀古”这个主题,萨都剌还写有《百字令·登石头城》、《望金陵》等作品,可对照阅读。这一类描写金陵景色、感慨历史兴衰的诗词作品,从六朝之后可以说数不胜数,而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百字令·登石头城》以及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是被后人认可的鼎足而三的金陵怀古词。此词开头“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几句,即把金陵在六朝及之后的兴盛衰败都交待得很清楚,成为后人传诵的佳句。
整首词上下阕意境连贯,具有怀古诗词所特有的恢弘气魄,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则江山依然如画,词句戛然而止,余韵无穷。作者在词中化用刘禹锡脍炙人口的咏史怀古名句,如盐入水般贴切自然。这首词到这里就已经欣赏完了,不知各位对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参考资料:雁门集
参考资料:临川先生歌曲
参考资料:全唐诗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文化的实力》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