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章来源于乌鸦电影,作者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乌鸦电影(crowmovie)
来源
寒冬
编辑
近期刷到一则视频。
主角开拍就怼导演:
整这些干嘛,浪费时间!
中间记者采访,他直接丢去纸和笔:
把问题记下来,我有空再来回答。
正常来说,这种曝光视频,评论区早被骂到关闭。
然而这则视频底下,却是各种“致敬”“泪目”。
这一切,只因主角名叫——叶连平。
年,医院,楼。
一名85岁的老人,正与医生争执:
你们要是不让我出院,我就从这跳下去!
这名患者,便是叶连平。
前些日子,他摔了一跤后,昏迷不醒,医院,当时被确诊为脑出血加脑膜炎。
然而,手术后第4天,他便闹着要回家。
按理说,做完这类手术,起码要住院一个月。医生肯定不同意。
可叶连平却死缠烂打。
“威胁”跳楼不行,立马打出感情牌,恳求医生说:
“我想孩子们想疯了,还怎么安心住下去呢!”
医生见拗不过他,最后只能使出“绝招”,提出签免责协议,即同意出院后出现任何问题,医院都不承担责任。
没想到叶连平想都没想,立马签字。
当天下午,他头部缝针的线还没拆,便着急地赶回家。
叶连平这么倔的情况,远不止这一次。
每回他的理由到最后都是:“我想孩子们了”。
而这群所谓的孩子,其实是叶连平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里的学生。
纪录片《先生叶连平》于年开播,讲述了耄耋老人叶连平在农村义务补课的故事。
叶连平家住安徽和县卜陈村。
这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小孩。
四十多年前,叶连平曾是卜陈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
他记得,自己刚来这教书时,大家都不怎么重视教育。
48人的班级,第一天上课只来了20人。
这还教什么书?!
那晚,叶连平便提着煤油灯满村跑。
后来,他花了45天,对48个家庭进行了家访,才把孩子们一个个“找回到教室”。
但很快,他又面临下一个问题。
以前的老师教书喜欢照本宣科,学生习惯死记硬背,效率极低。
对此,叶连平大胆改革,自创中学语文“四步教学法”。
课堂上,他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学生问,老师教”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课堂下,他组织各种活动,带学生们采草药、打柃树果、养兔子……
许多人觉得他不务正业,然而那年中考,却有11名孩子考上了中专,创下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
这个“爆炸性新闻”,瞬间成为了村民们的谈资。
而他的教育方式,也由此得到示范推广。
年,叶连平退休了。
那天,他拿着省下来的黑板擦,哭着去见教导主任。
回忆起那一幕,老人家只记得:“我舍不得离开,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果然,退休后的几年,叶连平也没闲着。
学校老师如果临时有事、生病或者离职了,他总是第一时间顶替上,出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10年。
年,叶连平偶然看到学生的英语成绩单。
他发现孩子们的英语成绩都极差,基本没人考及格。
战争时期,他曾跟着当主厨的父亲进入南京美国大使馆,做了三年多的勤杂工,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这段特殊经历,让他动了想教孩子们英文的念头。
于是,说干就干。
他腾出自家的一个房间,挂上小黑板,变身英语教师,开始免费帮村里的孩子补英语。
而这,就是后来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不过,叶连平的好心肠却没换来大家的理解。
补习班成立之初,就有一大拨人唱衰,觉得很快就会倒闭。
甚至有人在议论:
“那个老不死的,居然还来抢补习班生意!”
对所有的质疑,叶连平都笑笑不理会,毕竟只要孩子们好了,他都无所谓。
事实上,没过多久,这些人就被狠狠打脸。
因为教学质量非常好,慕名来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多。
从一开始的二十多名学生,发展到后来的一百五十多人。
这么多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叶连平一下子顾不过来。
因此,他又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分成启蒙、初级、中级、高级4个班,每周末上课。
然而,即使这样安排,他依旧分身乏术。
常常上个班还没讲完,下个班的学生就已经在门外等候。
有时,他连走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直接在教室里扒几口。
周一、周二改作业,周三印讲义,周四备课,周五家访,周末教学……
一周七天,从早到晚,他忙得不可开交。
许多村民聊起叶连平,总会提到一句:
“这老头贼抠。”
平日里,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
多年来,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自带干粮,矿泉水压根舍不得买。
有件蓝色长袖衣服,他从年穿到年还没丢。
而妹妹送的棉衣,他缝缝补补,居然穿了六十多年。
对自己“吝啬”到极致,但对孩子他却非常大方。
带学生们去博物馆,去扫墓,去春游……
块钱的经费,他说出就出,毫不犹豫。
教学有需要,他立马跑到上海,购置回两台钢琴。
学生所需要的教辅资料、作业本、打印机等,他都自掏腰包购买。
后来他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国家奖励了他10万元钱,他却把钱拿出来,设立了“叶连平奖学金”。
只要是为孩子好,他便能倾其所有。
有人曾好奇,为何叶连平对村里的孩子这么好?
这还得说回他刚来到卜陈村时的情况……
年,叶连平经历一番颠沛流离后,辗转来到卜陈村。
刚来村里时,叶连平没有工作,乡亲们便安排他到窑厂里边当炊事员。
没有住所,村民们便帮他垒了两间房子,让他在此安家。
孤身一人在他乡,容易受到排挤,同队社员还经常冒着酷暑,往返五六十里给他送来小麦面。
如此恩情,令叶连平对卜陈村有着深厚的情感。
以至于后来有很多次可以离开村子的机会,都被他婉言谢绝。
《出师表》中有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叶连平在采访中却说:“我要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原来,在很早之前,叶连平已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即去世之后,他的遗体将捐给医学院,供医学生们研究学习。
“死而不已”,竟是指他所签署的遗体捐献协议。
今年,叶连平已经94岁了,这三尺讲台,他也站了44年。
他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倒下。
但他依旧每天争分夺秒,只是希望:
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年暑假,他遭遇车祸,腰椎受伤,入院手术。
当时医生让他卧床休息天。
可不出一周,他便拄着拐杖,又回去见他的孩子们了。
讲台上,他中气十足,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他所讲述的内容。
讲台下,学生们却偷偷落泪,认真跟读每个单词。
叶连平无儿无女,但他却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为了一次家访,他可以骑着自行车从卜陈村去到南京。
因为了解学生们的家境,四十多年来,他陆续让几十名贫困留守儿童在他家里免费吃住。
每个学生的面容,他都深深记得。
多年后,有位学生来拜访,刚说出名字,他便问道:
“你怎么变得这么胖了?”
义务授课二十多年,他辅导过一千多名孩子,其中有七百多位是留守儿童。
杨鸿雁,在叶连平家免费吃住6年,最后考上大学。
那年,叶连平陪她去远在异乡的高校报到。后来,在回忆录里,他将这天记为“鸿雁南飞”……
常久明,现为上海一家成衣定制公司的老总,每年他都捐款给“叶连平奖学金”,只为感谢师恩。
奖学金名单上,录取学校一行,写满了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叶连平的坚守与心血,给村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无限希望。
而走出偏僻村落的学子,也终将回头,给下一代孩子们带来资源与帮助。
年,媒体为叶连平录制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展示了他曾经的学生们寄给他的信件。
“愿所有属于你的日子里,好运与幸福与你相伴。”
“叶爷爷,您就是我最亲爱的父亲!”
“愿先生长命百岁。”
一张张不同年龄段的脸庞重现眼前,勾起那些年的回忆。
然而,视频结束后,老人家又恢复平静,缓缓关上教室门……
现如今,有无数像叶连平这样的教师,默默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天。
黑龙江省铁力市的仲威平,为了给孩子们上课,二十多年来风雨无阻,每天在泥泞的土路上骑车近二十公里。
湖南省常德市的90后教师麻小娟,自年以来,坚持每晚为寄宿的留守儿童讲故事,温暖孩子们的内心。
河南省南阳市的张玉滚,放弃城市里的工作机会回到山村,靠一根扁担,把孩子们的课本、文具挑进大山,也挑起了孩子们的未来。
“教师”二字,在这些乡村老师心中,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
他们以自己的言行,践行着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们用自己的点点智慧,打开孩子们的视野。
他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以不灭的萤火,点燃每个学生的梦想,照亮每个村庄的希望……
乌江边上的小村庄,每天清晨,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次推开那扇门。
每天夜里,他又伏案拿着红笔圈圈画画。
四十多年来,他笔直的腰杆已逐渐弯了下去,走路不再大步流星。
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里的读书声,却从未间断。
寒来暑往,时间悄悄地流逝,而他却逐渐化成孩子们心里那抹永不熄灭的烛光,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原标题:《又燃又震撼!94岁,有本事,你就这样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