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他把脸仰向太阳。把左轮手枪抵住身侧。扳动枪机。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
年,26岁的欧文·斯通将上面这段文字写进他的新书《渴望生活:梵高传》中。新书发行后得到各界人士追捧,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无数读者。
人们很满意这样悲剧性的结尾,对于梵高的死因毫不怀疑: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天才艺术家,孤独地生活在这世上,为艺术着过魔,发过疯,最后为了逃避世人的漠视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还有什么结尾会比这更适合艺术家悲剧的人生呢?
人们为这段动情的描写所倾倒,被这位艺术家孤独又悲壮的一生深深震撼着。从此,文森特·梵高在麦田里自杀的故事长久地成为这位艺术家传奇人生的一部分,也让这位艺术家在死后数十年中很快声名鹊起,享誉四方。
年,《渴望生活》被改编成电影上映,梵高先生浪漫传奇的形象再次得到升级,成为永远的神话。
▲电影《梵高传》(LustforLif)
但55年后,却有两位传记作者推翻了这一神话。
两位作者分别是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他们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两人凭借对法律的熟悉和专业的严谨态度,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基金会阅览大量档案,在梵高博物馆地下室查阅大量资料,还咨询了两位职业律师,重点查证了当年的警察局包括梵高本人在内的笔录,研究了5年时间,最终合写了新的《梵高传》,于年在美国出版。
新版《梵高传》中,两位作者提出了对于梵高死因的质疑。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梵高的死亡过程:
文森特·梵高死于年7月27日。
那是一个星期天,他在租住的拉乌旅店吃完午餐后,就拎着画具画画去了。过去数周里他每天如此。至于具体去了哪儿,没人知道。
晚饭刚过的时候,他返回了拉乌旅店,手里的画具已经消失不见。人们只看见他手捂腹部,外套纽扣紧紧扣着,走路似乎一瘸一拐。他一语不发地穿过人群,径直走向自己的房间。后来旅店老板听到他的呻吟声,上楼查看,才发现原来他上腹部中弹。
梵高请医生来治疗自己,但伤口是致命的。大约在30个小时之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年仅37岁。死前他曾说:“我是在田野中自杀的,我用左轮手枪向自己开的枪。”
没有人知道梵高从外出画画到腹部中弹回到旅店之间的五六个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人们却凭借着种种揣测完成了这个故事:
7月27日,文森特从旅店老板那里借了一把左轮手枪,下午外出作画时来到位于镇外上方的那片麦田,在这片麦田里,他放下画具,开枪自杀。结果子弹没有射中心脏,只是使他失去了意识。等他苏醒时天已经黑了,枪和画具都消失不见,他只好沿着河岸一路跌跌撞撞,返回到拉乌旅店寻求医疗救护。
所有人都信了这个版本的故事,但奈菲和史密斯却发现,可以证明这个故事的可信度以及可以被证实的证据几乎为零。
他们提出了以下质疑:
疑点1?伤口诡异
当时照顾梵高的两个医生检查完伤口后,在报告中提到伤口的奇怪之处:
第一,枪击是在腹部而不是在头部,并且子弹并没有穿过身体而是停留在脊柱附近(自杀为什么不打头而是对着腹部开枪?);
第二,造成伤口的枪是一把小口径的手枪;
第三,子弹从一个罕见的倾斜角度射入体内(如果是自杀,子弹应该是直射进去);
第四,枪是从距离身体较远的地方开的,远到他根本不可能扣动扳机。
疑点2?负伤后的行为不合常理
第一,梵高负伤后从枪击现场回到拉乌旅店,按照传闻中的自杀地点,他应该顺着一条陡峭崎岖的小路,沿着森林密布的河岸从那片麦田走下来,至少要走1.5公里再能回到住处,这对于当时中弹的梵高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第二,就在梵高“自杀”失败后,不但没有“彻底解决自己”,反而回到旅店,请求医疗救助,心态上更像是一个意外事件的受害者。
第三,当警方直接询问他“你是不是想要自杀?”时,他不太确定地回答说:“是的,我认为是这样的。”还说,“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要自杀的。”
自杀本就是个人行为,梵高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是他独自一人所为?为什么他力劝警官不要因枪击“指控任何人”,并坚持独自承担所有责任?他的辩解只会让人更加相信,他是想保护一些人,不想让他们因为自己的死受到牵连。
疑点3?没有任何目击者和物证
没有目击者看见梵高出现在传统说法中的开枪自杀的麦田附近。要知道7月是温夏夜,许多村民在日落后出来吃饭喝酒,抽烟聊天,传统说法中,梵高负伤后所走的那条路是条热闹街道,按道理说总会有人看见他经过,但目前却找不到任何一个目击证人。倒是有两个目击者在事件发生当晚看到梵高走在通往夏彭瓦尔村的路上——那是与麦田完全相反的方向。
并且在梵高负伤第二天,就有警察着手调查此事,但并未在传说中的麦田及附近找到任何物证。梵高“自杀”用的枪、他的画架、画布、颜料、画笔、素描本……一件都没有被找到。以梵高当时的伤势,他根本无法事后清理得如此干净,除非有“共犯”。
疑点4?找不出自杀动机
梵高的房间和画室没有任何“道别”的痕迹,他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书,并且就在“自杀”当天,还带着一堆画布、颜料和其他必需品——如果他真想死在外面,没有打算回旅店,为什么还要这么折腾?
就在事发前几天,他还向弟弟讨钱订购了大量新颜料和一些其他生活用品,写给弟弟的信都是轻松愉悦的情绪,信里还提到他对新家的畅想,对未来的计划——这些行为完全不像一个打算要结束生命的人会做的事。
疑点5?梵高反对自杀
梵高出生于牧师世家,父亲是牧师,他自己也做过传教士。
要知道,基督教历来反对自杀。圣经说,“生命属于上帝。”所以除了上帝,谁都没有权利终止自己的生命。对基督徒来说,自杀更甚于杀人、杀父母,是最最邪恶的罪行。
梵高终其一生都将自杀贬作“道德上的懦夫行为”和“不诚实的人的行为”。
疑点6?自杀传闻失真
梵高自杀传闻中最重要的物证是那把左轮手枪。按照传闻所说,这把左轮手枪是梵高从旅店老板那儿借的。老板古斯塔夫·拉乌是一个生活十分公开的人,当时在他们那个小镇,左轮手枪还是稀罕物,如果拉乌拥有这件武器,他周围的朋友不太可能不知道。
尤其是他的女儿艾德琳——这场自杀传闻的主要源头,在其早先关于梵高之死的叙述中没有提及任何她父亲和致命武器之间的关系,父女俩也从未主动承认过“借枪”这件事。
但在梵高死后70年,艾德琳却在采访中承认杀死梵高的那把左轮手枪属于她父亲,声称梵高是为了驱散乌鸦才向她父亲提出请求,并直接从她父亲手中拿到枪的。这一说辞明显是经过改编加工的,艾德琳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疑点7?嫌疑犯雷内·萨克里顿
在电影《渴望生活》上映的同一年,一位82岁的法国老人站了出来,讲述了关于年他在奥威尔所认识的一个奇怪画家的故事。
这位老人名叫雷内·萨克里顿,是一位药剂师的儿子,在巴黎郊区长大,梵高去世那年他16岁。
雷内和哥哥加斯顿每年夏天都会到奥威尔的瓦兹河畔垂钓和打猎,并通过哥哥认识了文森特·梵高——这位在他眼中奇怪的荷兰人。那时候雷内非常喜欢恶作剧,经常趁哥哥不在时带着一群小伙伴捉弄梵高。
他们把盐放在他的咖啡里,把蛇放在他的颜料盒里,把红辣椒粉洒在他经常吮吸的画笔上(梵高有嘬颜料的习惯)。
雷内有一次发现梵高的口袋里装满了色情图片和图书,他还见过梵高在树林里打飞机,因此变本加厉地嘲笑和作弄梵高,给他起了个新绰号:“寡妇手腕的忠实情人”。
梵高虽然很生气,但缘于他与加斯顿之间的良好友情,还是选择原谅了喜欢恶作剧的弟弟。
雷内还非常喜欢扮西部牛仔,他买了一套牛仔服,并专门为这身衣服搭配了一把真枪。那是一把老式的口径的手枪,无论何时都会被放在他的背包里,虽然已经散架,但还是很好用的。据雷内所说,这把枪是旅店老板古斯塔夫·拉乌卖给(借给)他的。
前面也说过了,在梵高负伤那天,有人看见他出现在通往夏彭瓦尔村的路上。那条路四英里外的蓬图瓦兹,有更好的火车邮递服务,梵高可以去那儿收取巴黎寄来的物资或者寄送他自己的作品。通往夏彭瓦尔的路还直接通向瓦兹河的一个河湾,此处是雷内经常出没的地方。
于是奈菲和史密斯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这个假设性重构解开了许多矛盾,也填补了很多缺口,故事碎片终于被拼凑在一起。
?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有一名警察第二天就着手调查此事,发生地附近的所有证据仍消失得如此之快且再不见踪影。因为他们搜查的是远处的麦田,而不是通往夏彭瓦尔的路上的那些农场。
?它解释了梵高诡异的伤:枪击在腹部,子弹从远距离倾斜射出——极大可能是别人向梵高开了枪。
?它解释了梵高负伤后不可能完成的路线图——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去过麦田。
?它解释了为什么传说中开枪自杀的麦田没有任何目击证人,反而在与之相反的路上有人见过梵高。
?它解释了梵高为什么没有留下遗书;为什么“自杀”前还费劲地拿着一堆画布、颜料和其他必需品;为什么在枪击失误后没有“彻底解决自己”,反而选择了一条小路,痛苦而尴尬地回到他在拉乌旅店的阁楼小屋中。
?它解释了为什么拉乌的女儿在70年后才承认那把枪是父亲的。奈菲和史密斯推理,“目的是向警方解释他的手枪是如何被卷入了这场致命的枪击案中,也掩饰了他自己将枪交给一个臭名昭著的好斗少年的过失,同时让萨克里顿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富有和显赫的主顾)免于接受令人尴尬的漫长调查——甚至是审讯。这一切都基于拉乌几乎肯定地认为这是一个不幸的意外,或充其量只是一个不幸导致了严重后果的青少年的恶作剧。”
迷团似乎被解开,但这一切只是推测。事情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真相到底是什么,现在也根本无从得知了。
前段时间上映的油画电影《至爱梵高》,里面所用的资料就来自新版《梵高传》,重点讲梵高的死因之谜。电影里,玛格丽特·加歇说:你这么关心他是怎么死的,可你有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