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528.html
案例简讲
海明威说过一句话:
我们用两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举个小例子,当你穿乘坐地铁出去玩时,有人不小心踩到你的新鞋上。再看踩鞋的人,完全没意识到自己错误,还在原地玩手机。
然后你不自觉爆粗口责骂他没素质。对方也不甘示弱,最后你们在车上大吵一架,甚至还可能控制不住情绪出手。
最后的结果是因为吵架,你赴约延迟,游玩也没了心情,整天都处在愤然的情绪中无法走出。以后当看到脚下的这双鞋时,就会想到当初的吵架。
如果当初你想着:“算了吧,他也不是故意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宽以待人,准时赴约。可能只是会影响一时的情绪,不过见到朋友开心玩耍时,便将糟糕心情抛之脑后了。
所以适时的沉默并非无能与懦弱,反而是睿智的表现。
不言绝非不知,不说不代表无能。当人遇到事情时,反抗辩解是本能,懂得沉默噤声是才心性与德行的涵养。
看破真相,不辩而解,是一种智慧
白隐慧鹤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生活严谨,宽以待人。有一天,信徒的未婚女儿抱着所生的婴儿来到寺庙,找白隐禅师兴师问罪,因为女儿招认小婴儿的父亲为白隐。
白隐没有过多解释,淡淡问了句:“是这样的吗?”之后独自抚养婴儿。一年后,那位未婚少女向父母承认错误,说出实情。一家几口买了不少贡品到寺庙,向白隐道歉。
白隐依然淡淡道了句:“是这样的吗?”,之后他将孩子还给亲生父母。
《道德经》中写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意思就是说,智慧的人从不多言,反而无知者夸夸而谈。
从头至尾,白隐禅师并没为自己辩解,简简单单五个字。看破真相的他平和心境,不与争辩。时间冲淡一切,真相自然浮出,不语中隐藏着大智慧。
感悟:
如果当初白隐禅师不松口,一直向村民争辩孰是孰非,导致心情大乱,整天无法安然修禅,嗔恨心充斥整个情绪。每当看到孩子都是满身负能量,这样永远不会修成正果,终日陷入憎恨中。
而今心平淡然,他的德行感化诬陷者。最终诬陷者承认错误,误会解除,曾经深陷泥泞的白隐禅师继续修行之路。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看到撒谎或者是耍小聪明的,尽量保持心态平和。虽然我们不是圣人贤士,但尽量做到勿气勿恼,淡然一笑。
与小人争辩与我们无异,反而还会惹来一身麻烦,何必呢?
每当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可以时刻问自己:“我有必要与他争辩吗?与他争辩能给我带来什么?”
问完这两个问题,你就会发现,与对方争辩除了给自己带来气愤憎恶的负面情绪外,并没有好处。当你想通这点,慢慢的便会成为静心修德的智者。
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于心而言,乃是智慧根本。
适时沉默,稳然于心,是一种德修
曾国藩深谙此道,他在读书时,遇到找茬的同学。嫌他在窗前读书挡自己光亮,毫不客气指责并让他挪开。曾国藩看了眼同学,并未说什么,转身离开。
晚上曾国藩熬夜苦读,那位找茬的同学讥笑他装模作样,摆出努力的样子实际上什么都不是。曾国藩也没有理睬恶言恶语,依旧耐心学习,屏退一切不愉快心情。
后来乡试结果出来,曾国藩金榜题名,而嘲笑的同学落榜。
《孔子家语·观周》中言: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意思是不要多说话,多说话会把很多事情弄得一塌糊涂;不要多揽事,多揽事会生出祸端。
从同学最开始的恶言开始,曾国藩就没有理睬。他始终秉持做好自己的原则,沉默于心,减少口出之祸,保持自己的德行与修养。专心学习,心平淡然,修口修心。
感悟:
如果曾国藩当初与同学非要争高低,对方说他挡光,他更要站在身前;对方说他装模作样,他生气将书扔出去,与找茬的人大打出手,结局会是如何?
且不说打架会被批评的事情,单纯的争论以及后续的情绪波动,对曾国藩百害而无一利。如果整天琢磨着与同学对抗,势必减少学习时间,最后更不可能金榜题名。
所以当我们被诋毁被瞧不起时,争辩与愤怒是最没有说服力的反抗。我们要将反抗的言语转变为努力成长的实际行动。
如果对方说自己学习不好,那就抽出百倍的时间用功;如果对方说自己业务能力不足,那就钻研产品,对比取材,学习前辈,努力不懈。反击诋毁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实自己,无需多言,用脱颖而出的自己给对方响亮的巴掌,击碎所有毁谤。
懂得沉默,才能充实自我,成就人生繁华。
不因外物悲喜,默然承受,是一种心态
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北边岳州,心中愤然不平,后请范仲淹写一篇记。范仲淹当时已经被排挤出朝廷,被贬到邓州,洋洋洒洒为朋友写下《岳阳楼记》,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劝告朋友,也在勉励自己。
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
不因外物之丰饶而高兴,也不因个人的失意而悲伤。
换言之,无论身处何处,无论面对何事,都要保持淡然的心态。不要因外界变化而影响心境,成为极度抱怨上天不公之人。
感悟:
同样是被贬,范仲淹却能淡然处之,心境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如果他也想朋友一样,整天抱怨世道不公,处于怨天尤人的悲观情绪中。怎么可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岳阳楼记》等其他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
人的一生,总会在得失之间度过,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全盘否定所有努力。默默承受经历的所有,保持平和心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情绪控制,处事决断才会清醒。
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其实乌鸦也不是两三次就能喝水的。它需要飞很远叼石子放进瓶子中。周而复始,不怨天尤人,经过多次辛苦,它终于喝到瓶中之水。
这次没有成功,不代表下次一定失败。保持良好心态,更不要因为外界的否定而悲伤,我们活的是自己,而非他人。
淡然于世,不悲不喜,身心方可修成。
用耳聆听,三缄其口,是一种敬意
苏格拉底遇到一位向自己请教演讲的青年,这位青年太过自负,还没等苏格拉底开口,便开始谈天说地,以彰显自己的能耐。苏格拉底并未打断他,只是向他索要了双倍学费。
青年不懂何意,便询问具体原因。苏格拉底语重心长说道:
我除了要教你讲话外,还要教你如何闭嘴。
青年太以自我为中心,不会闭嘴聆听,用心品味。这种浮躁的心态,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不是尊敬。
感悟:
试想一下,如果年轻人开始就很谦逊有礼,懂得倾听与尊重。恐怕苏格拉底对他的印象会有很大变化。很可能觉得他是学识渊博且懂得沉默的智慧青年,更不会有双倍学费一说。表面上是双倍学费,实际上是苏格拉底对青年浮躁态度的不满。
在为人处世中,不要认为因自己的学识才华而自傲,世界之大,有能力者更是不少。要学会闭嘴,多听多看,及时请教。
发表意见可以,但千万不要卖弄文采,更不要无视其他人的发言。当大家在一起聊天时,不要有“这个是我擅长的,我要占领话题”的想法。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擅长领域并不假,但也要收敛锋芒,这是对其他人的尊重。
学说话,学办事,学知识,学尊敬,更要学闭嘴。
启示录
年轻时,我们喜欢将不如意夸大描绘,体现自己的不容易。
年长后,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无须在意,很多谎言也不用揭穿,活好自己,简言而行才是成熟。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苦水倾泻而出。前半生我们学说话,后半生我们学闭嘴。
沉默少言是种看破真相的智慧,是种稳然于心的徳修,是不被万物影响的心态,也是对周围人物的尊敬。
唐朝十人杜荀鹤在《赠质上人》中言: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我们要学会慎言,因为言多必失。“水深不语,人稳不言。”沉默是一生要修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