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祥教授治疗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经验撷

史载祥教授医院主任医师,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首席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四批中医师承人员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带头人。史老四十余载行医学验颇丰,至今仍每日临证、读书不倦,熟悉西医各专业尤其心血管专业的进展及药物使用,擅于把握中西医治疗的“结合点”,处理疑难杂症和危重疾病,疗效卓著。笔者有幸在西学中学习期间跟师史老,今不揣浅陋,撷导师治疗青年原发性高血压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案例1:患者,男,41岁,年11月21日首诊。患者发现血压升高半年余,间断自测血压,在~/95~mmHg之间,每于工作繁忙或外出舟车劳顿之际总有头晕、头胀等不适,未服药治疗。近一月头晕、乏力加重而求诊。刻下症见:头晕、头胀、乏力、烦躁、夜间失眠多梦。时有上腹不适伴口干口苦,纳食可,大便粘,排出不畅。查体:BP/mmHg,舌质暗红,苔根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中医诊断:眩晕(肝风夹痰,痰瘀交阻),治以平肝熄风,清热化痰,益气祛瘀,方以羚羊钩藤汤加味。处方如下:羚羊角粉(分冲)1.3g,钩藤(后下)18g,桑叶12g,菊花18g,生地30g,白芍18g,生甘草6g,浙贝15g,淡竹茹30g,茯苓18g,生黄芪30g,三棱15g,莪术20g,苍术30g,仙鹤草60g,天花粉80g,水煎服,7剂,1日1剂。嘱咐患者放松心情,平和心态,改变工作方法和节奏,坚持主动锻炼身体。

11月28日二诊,患者服药1周,自述头痛、头晕、乏力、失眠诸症消失,且监测血压平稳,查仍苔腻,BP/75mmHg。继续上方巩固疗效,加用荷叶30g,水煎服,14剂,1日1剂。

12月5日三诊,患者血压平稳。惟多汗,余无不适。BP/75mmHg。苔薄质暗,脉细弦。效不更方。以五倍子60g,琥珀1.5g共研粉,敷脐。三诊后服药14剂,无不适,停服药物,监测血压1年余,~/70~80mmHg。

按: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舌象、脉诊,其方证病机为肝风夹痰、痰瘀交阻。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味。方中羚羊角粉、钩藤凉肝熄风;桑叶、菊花平肝清透,清金制木;生地、白芍、生甘草养阴增液;浙贝、竹茹清热化痰;另加生黄芪、三棱、莪术益气祛瘀,调节升降;方中用仙鹤草和血利水,有补虚、强壮之作用,天花粉助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史老认为:平肝熄风化痰与益气祛瘀同用,是升降理论的引申,临床痰瘀互结、升降失调的案例并不少见。寓升以降,祛瘀消痰,才能出奇制胜。

案例2:患者,女,32岁,因“发现血压升高2周”于年12月23日首诊。血压最高达/mmhg,服用福辛普利20mg,1次/日,血压控制在~/90mmgh,但不适症状无改善。刻下症见:头晕头重,面色发红,眼干、流泪,颈肩痛。急躁易怒,偶有心悸胸痛,夜间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醒。大便溏粘,日行一次。查体:BP/mmhg,舌质暗红,苔薄黄,伸舌细颤,脉弦偏滑,尺弱。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中医诊断:眩晕(肝阳化风,挟痰上扰);治以平肝潜阳,化痰熄风,予史老自创方“晕可平”加减。处方如下:生代赭石60g,夏枯草20g,车前草30g,益母草30g,白蒺藜15g,川牛膝30g,葛根60g,生鸡内金15g,山萸肉30g,石决明30g。14剂,水煎服,1日1剂。

年1月6日二诊。患者诉其头晕头重、脸红等症状明显缓解,睡眠、情绪改善。仍颈肩部不适,多梦,时有耳鸣及左胸骨前区疼痛,自测血压在正常范围内,自行停用福辛普利。查体:BP/80mmgh,舌质暗红,苔薄略腻,脉弦滑,尺弱。效不更方,原方加用威灵仙10g,白芍30g,木瓜10g,炙甘草10g,山萸肉加至35g,生代赭石加至80g,14剂,水煎服,1日1剂。

二诊后服药10剂,上述症状均消失,血压平稳,停药。观察1年有余,血压~/70~80mmgh.未再服药。

按: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原则,对于热象不显,痰湿较重的患者,须注重化痰利水,方以史老自拟的晕可平加减。本方仅有四味药:生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半夏燥湿化痰,夏枯草泻火平肝,车前草清热利水,药味精简,配伍巧妙,取效甚捷。患者有目涩流泪之症,舌颤多因“内风”引起,故加用白蒺藜祛风疏肝,石决明与生代赭石相须为用;山萸肉为滋补肾阴要药,合用川牛膝引血下行,滋补肝肾。患者颈肩部僵硬不适,故一诊时即加用葛根,二诊时多症缓解,仍颈肩部不适,故加威灵仙、白芍、木瓜、甘草等药物共奏增液柔筋之功。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原发性高血压并不少见。初发病者,往往因对疾病没有明确认识或因不愿长期服用降压药而拒绝治疗。而长期未经控制的高血压有更高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因此,对血压积极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理论体系的不同,中西医学在治疗理念上也有较大差异。西医着眼于降低血压,强调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和并发症控制血压达标,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中医药注重整体调节,善于从全身机能状态失调入手,分析各脏腑器官的病变与血压升高的关系,通过对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调节,多层面多靶点发挥作用,使机体恢复“自稳态”而达到治疗目的[1]。青年人本是脏腑功能旺盛的阶段,但工作压力大、性情急躁、起居失常、情志不遂、过食肥甘厚味、缺少运动等问题往往较中老年人更为突出,从而引起肝气不舒、肝阳上亢,脾胃积滞、运化失司,酿生痰热随风火上扰。因此,史老认为风火夹痰、上扰清空亦是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机,其特点为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痰湿、瘀血可见于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一般早期以阴阳失衡为主,治疗的关键在于清肝潜阳、化痰降浊;中期虚实夹杂,以痰瘀互结为主,治疗宜化痰祛瘀通络兼顾滋阴补肾。应强化对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锻炼身体、心态平和、人际和谐、工作张弛有度等)的积极干预。史老认为对于初发的高血压,尚未造成血管、脏器损害,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运用中药纠正气血阴阳之偏倚,调整脏腑功能,可使血压恢复正常,不一定需要从此终生服药。本文两则验案之共同点在于患者就诊时均达到3级高血压水平,通过服用中药,监测血压长期在正常范围内,未服用西药。通过治疗,纠正了患者诸如头晕、头胀、颈项不适、失眠、烦躁等不适,提高了生活质量,这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是我们西医医生和“西学中”人重点学习之处。

崔立,史载祥.时珍国医国药,,0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ae.com/rsly/7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