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525/8987472.html
欧阳修的《秋声赋》中写道“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除了无边的落木萧萧之声,寂静夜晚中的虫声,也算得上最具代表性的“秋声”之一了。“秋声繁促织”——艺术家们喜爱以促织的低吟来反映秋的到来。促织,也叫蟋蟀、蛐蛐等,明代陈洪绶的《杂画图册》中,就有一帧所画为红叶数片,在残破的落叶上,栖息着一只促织,侧耳仿佛能听见如泣如诉的虫声,黑与红的对比,正呼应着秋的肃杀与孤寂。
明陈洪绶《杂画图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红叶促织的图式,不仅仅出现在画作之中,后来也被广泛沿用于其他的艺术创作,成为了极经典的题材。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剔红枫叶秋虫图盒》,通体朱漆,盒身作象生的枫叶形,并雕出细密的叶脉,又在盒顶盖上压雕秋蝉与促织,状物摹写,华贵之余有格外细腻生动。
清乾隆剔红枫叶秋虫图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寿山石雕中对于昆虫的表现,广为人知的便有如雕甲虫题材表现“富甲天下”的,雕蝴蝶题材表现“耄(猫)耋(蝶)”,或是抛却这样的谐音吉祥寓意,而纯粹表现自然生趣,以促织为题材的正是此类。因促织的触角、腿足长而细的缘故,更多地以薄意手法进行雕刻,在整体形制上,也以手牌、随形章等具有文人趣味的雅玩为主。
汶洋石《秋声》手牌
福建东南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如汶洋石《秋鸣》薄意手牌以及汶洋石《秋声》手牌,都选取了细腻洁白的汶洋石,突出其“清”与“雅”,不作繁缛雕饰。《秋声》以薄意法雕刻出一只静静伏于地面的促织,低头弓身,仿佛在自在地鸣叫,与汶洋石温静的气质相衬;而《秋鸣》虽同是薄意,却突出其活泼的生趣,雕刻两只正在缠斗的促织,表现它们打斗时激烈的瞬间,与汶洋石温腻柔和的质感则形成了动静的互补,二者均是佳作。
汶洋石《秋鸣》薄意手牌
福建东南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另一件王一帆作田黄石《蟋蟀花卉》薄意随行章,其石材形制饱满圆润,且田黄大气华贵,不可与裁切方正的汶洋石作同样的处理。作者围绕田黄表面雕刻出小院一隅的风光,秋草丛生,藤蔓与牵牛叶相交织,高处擎着盛开的牵牛花与花苞,就在这样的秋色低处,作者借色取巧,巧妙地以田黄难得的乌鸦皮雕刻出一只小小的促织。深黑色的乌鸦皮尤其适合表现促织的肌理与色泽,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王一帆田黄石蟋蟀花卉薄意随行章37.8g
福建东南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晚风淅沥雁流初,促织微吟在壁隅。碎翦秋声无觅处,淡烟横草露如珠。”
微吟的促织声就这样通过寿山石雕刻,在文人的案头流动开来。
谈石论艺话收藏
想看到更多寿山石精彩文章
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