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6472

《道德经乌鸦子翻译》第六十四章其未兆易谋

其安易持(局面尚且安定的时候,容易掌握),

其未兆易谋(变化还没有迹象的时候,容易图谋),

其脆易泮pàn(组织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

其微易散(组织微小的时候,容易分散)。

为之于未有(作为启动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治理启动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之粗树,启动于微小的种子);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之高台,启动于一堆泥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程,启动于脚踏实地)。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妄图“为”者败坏它,妄图掌握者失去它)。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所以圣人不去妄图”为“,所以不会失败),

无执故无失(不会妄图”掌握“,所以不会失误)。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多数人做事,常常半途而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能够谨慎始终的人,则不会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所以圣人的追求,不是多数人的追求);

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也不贪恋,多数人贪恋的财货);

学不学(反而圣人要学习,多数人不学的冷门);

复众人之所过(这样复盘多数人的错误)。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样做是辅助万物自然,而不敢妄为)。

注释:这篇有两段。1)继续第六十三章。表述建立组织办事“无中生有”,由小变大的”拔靴带“(bootstrap)现象。而经过拔靴带过程的,可以是大功业(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也可以是大灾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2)针对大多数人半途而废的建议。《道德经》的建议是“慎终如始”,“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些建议,多数是逆常识的。事实上大多数人之所以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必然是因为他们基于常识的选择有局限性。

唐诗:

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

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余。

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白居易《紫藤》

诗注:毫末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是灾患。中唐白居易这首诗,与生活中末世的韩非子一样,重点在警惕灾患。

《道德经乌鸦子翻译》第六十五章稽式玄德

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治国以道者),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不去鼓动民众智巧诡诈,而容忍民众淳朴自化若愚)。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追求智巧诡诈)。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所以用智巧诡诈来治国的人,是国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杜绝智巧诡诈的治国的人,是国宝)。

知此两者亦稽jī式(理解这两种国策,也是影响深远的选择),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永远了解这种深层的选择,可谓深奥的”德“)。

玄德深矣远矣(深奥的”德“影响很深远啊)!

与物反矣(这种选择似乎违逆直觉的方向啊)!

然后乃至大顺(却能够导致大”顺“)。

注释:《道德经》经常教育选择,特别是逆常识的选择。这一章是从国君的视角,需要摒弃多“智”复杂的取巧国策;反而需要选择简单笨拙的国策设计。为什么?因为简单笨拙,有稳定性,有可维护性,有可扩展性(scalability)。多智复杂的国策设计,反而脆弱不可维护,不可扩展。

唐诗: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黎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陈子昂《感遇诗十九》

诗注:武后佞佛(陈子昂说的“西方化”)。陈子昂生不逢时,直言讽喻,被酷吏刑杀。

《道德经乌鸦子翻译》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成为河谷之王的原因),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因为它善于居下,所以江海成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类推之,如果希望统帅民众,必先辞令谦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如果希望引导民众之先,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后)。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所以圣人处上而民众不感觉负担),

处前而民不害(圣人处前而民众不感到伤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所以天下民众都愿意推举而不厌弃)。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圣人不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他争)。

注释: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还不能说。默默然。

宋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诗注:《岳阳楼记》最后一句点睛之语,源于《道德经》《登幽州台歌》。

《道德经乌鸦子翻译》第六十七章慈俭让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都告诉我:道大;似乎不容易比喻理解)。夫唯大故似不肖(正是因为它很大,所以似乎不容易比喻理解)。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如果有很容易理解,渐渐地,它也就”小“了)。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宝,保持可以长久):

一曰慈(第一是慈爱),二曰俭(第二是俭朴),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是不敢贪恋天下之先)。

慈故能勇(慈爱才能激发勇气);

俭故能广(俭朴才能推广扩展);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贪恋天下之先),

故能成器长(才能成大器)。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今人舍弃慈爱而追求勇武,舍弃俭朴而去追求扩展),

舍后且先死矣(舍弃谦后而且争先,这是死路啊)。

夫慈以战则胜(慈爱的人,征战则胜),

以守则固(守御则坚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想要救护他,必然以慈爱来卫护他)。

注释:道,这个概念贯穿大格局。因其大,以至于不容易理解。正因为不容易理解,老子用切实务实的“三宝”来贯彻,使之可小可大。而这三宝,都是逆反常识(counter-intuitive),也是可以扩展(scalability),可以长久(sustainability)的基础。慈爱为勇武的基础。俭朴简单为扩展的基础,“不敢为天下先”为天下大业的基础。这章特别强调慈爱的重要性。东晋诗: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陶渊明《命子》

诗注:典出《庄子》;有皮肤病(厉)的人半夜生儿,急忙求火照明,看婴儿是否也有皮肤病。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可是一样为儿女折腰。

《道德经乌鸦子翻译》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为士者不依赖勇力,善战者不动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善胜敌者不争锋,善用人才者谦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这是所谓不争之美德,这是所谓用人之能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这也是所谓的”配天“,古人得“道”的巅峰)。

注释:继续第六十七章,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很多章都致力于教育领袖能力,文治武功。“配天”指,因材致用;类似“善救人”,“善救物”;领袖的作用在于激励团体个体最佳发挥。为了团体发挥,“不争之德“,意在增强内部信任,减少内部磨擦,避免内斗磨损。唐诗: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杜甫

诗注:对外杀伤都要有限度,内斗更需要克制,再克制。忍,无可忍,还需再忍。

《道德经乌鸦子翻译》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

用兵有言(兵家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不敢进攻为主,宁可谦退如宾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轻易推进一寸,宁可退出一尺)。

是谓行无行(这是所谓的不动声色地以退为进):

攘rǎng无臂执无兵(攻击对方却不显露力量,控制对方而不消耗士兵),

扔无敌(达到目标却不树敌)。

祸莫大于轻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轻敌几乎导致我失去我的珍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所以对抗双方实力相当,则哀兵胜)。

注释:《道德经》为诸子百家的奠基作,百家中包括兵家。作者老子,作为历史学泰山北斗,应该熟悉军事历史,有可能本人军队出生。这一段“轻敌几丧吾宝”,及前后文,似乎在说作者本人军队经历。老子总体建议是,不动声色,以退为进。“抗兵相加,哀兵胜”,意味着能够占领道德高地的一方,有一定优势。能够做到“知人”,不“轻敌”,能增加兵家生死决策的成功概率。

唐诗: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高适

诗注:高适和李白同时代,盛唐边塞诗与岑参齐名。《道德经》教育出文武并重的全才。

《道德经乌鸦子翻译》第七十章圣人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说的“道”很易懂,也很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但天下人都少能懂,也很少能付诸行动)。

言有宗事有君(我说的话有来源,我做的事也很务实)。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正是因为天下人缺乏某些知识背景,所以他们不能理解我说的“道”)。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理解我的人很稀少,实践“道”的人更可贵)。

是以圣人被褐hè怀玉(因此圣人外表质朴而胸怀美玉)。

注释:《道德经》所论,似乎逆反常识。但是古人常识,往往格局小,数据少,因果效应短期。而老子因为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格局宏伟,验证数据更是超常博大,远超古人的生命历程。时人缺乏的知识背景,正是科学精神,历史学数据。所以老子有“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叹。“被褐怀玉”指《道德经》提倡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以求真求简为美。本章与第四十一章结合。上,中,下士的概率分布,意味着《道德经》的道,常有曲高和寡的悲哀。这一段也颇有前瞻性。确实华夏以后两千多年历史中,除几个短暂道家为主导的治世(汉初,东晋,唐朝)以外,经济学描述的“劣币驱逐良币”是常态。“天下莫能知“道。

周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诗注:这首诗流传于东周都城洛阳,为士大夫怀古(西周都城镐京)的经典。这本书八十一首中唯一一首可能先于《道德经》的诗歌,因为它和《道德经》有共同的源头。

《道德经乌鸦子翻译》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知不知上(知道自己知识有盲区误区,最好);

不知知病(不知道自己知识的局限,就是弱点)。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盲区误区当作弱点,方可避免弱点导致灾祸)。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没有弱点,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盲区误区),

是以不病(所以说他没有弱点)。

注释:《道德经》提倡的“自知”,意味着知道自己知识的盲区误区。能够做到“自知”,做到“病病”,才能注意纠错,增加决策的成功概率。一旦不知道自己的盲区误区,就容易被对方利用。

楚辞:

九折臂而成医兮,

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屈原《九章》

诗注:有的人病而不医,有的人不病不医。有的人久病成医,有的人不病而医。

《道德经乌鸦子翻译》第七十二章无狎其所居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众不知道畏惧执政者的威严,那是真正的威严)。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要侵犯民众的隐私空间,不要扰乱民众的生计市场)。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只有不去扰乱民众,民众才能不厌弃执政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所以圣人自知,却不热衷于表现,自爱却不自以为高贵)。

故去彼取此(所以避免自见、自贵而追求自知、自爱)。

注释:统治者欲长治久安,需要避免干涉民众的生计生活。这就需要统治者实行自我克制,为“无为”。类似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也继续第七十一章,统治者“自知”其局限。

唐诗: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诗注:历史多重复。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往期章节

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1-9章)

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10-18章)

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19-27章)

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28-36章)

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37-45章)

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46-54章)

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55-63章)

吴桐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ae.com/rssc/4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