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灾荒,与死神共舞的人们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身处阿姆斯特丹的彼得·勃鲁盖尔完成了新作的最后一笔,转而放下了手中的工具。

在他面前的木板上,一幅可怕的画面徐徐展开。

画面中,由骷髅组成的大军碾向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们,到处都是死亡的景象。

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充斥着悲观主义的恐怖与绝望,人间仿佛坠入深渊,成为地狱。

提到勃鲁盖尔,提到文艺复兴的尼德兰,大家可能想到的是那位喜爱农间风光,画风朴素亲人的“农民画家”,想到虽不注重人物的结构,但注重细节描画的尼德兰画派。

《谷物的收获》彼得·勃鲁盖尔

《牧草的收获》彼得·勃鲁盖尔

那么,作为尼德兰画派的大师,勃鲁盖尔为何要画这样的一张似乎与他的风格完全不搭的油画?而这张画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故事与主题,内含着勃鲁盖尔本人什么样的情绪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年,勃鲁盖尔出生于荷兰北部。

关于他的家庭如何,现在众说风云,以前曾有对勃鲁盖尔喜爱画民俗画的偏见,认为他出生于普通农户,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勃鲁盖尔一生游历过欧洲很多地方,并且画作立意与暗藏的寓意深厚而令人琢磨不透,更像是一个脱离凡俗,具有不错文化修养的精英分子。

年,27岁的勃鲁盖尔开始了他的旅行,他去过意大利的很多地方,留下了不少优美的风景画。

《那不勒斯湾》彼得·勃鲁盖尔年

同时,他也通过结识画家,而磨砺着自己的绘画技巧。

4年后,他开始创作大量的素描画与铜版画,并且风格基本成型,既有朴素的描绘风景民宿的,也有这样暗含寓言的宗教画。

《大鱼吃小鱼》彼得·勃鲁盖尔年素描草稿

这样有些诡异的“画风”,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回忆起前面我曾经介绍过的一位画家:博斯。

《愚人船》博斯

(前情提要:一个怪人,和一张怪画)

没错,勃鲁盖尔的画作风格与博斯有着相近之处,对于这位前辈,勃鲁盖尔有着明显的模仿,但又根据自己的心境与特色进行了“改造”。

年,38岁,已经结婚的勃鲁盖尔与妻子定居布鲁塞尔,彻底开始了创作的高峰期,期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包含宗教,寓言,风景,民俗等多个题材。

这张《死亡之胜利》,则是勃鲁盖尔结婚前的作品。

怪诞惊悚的《死亡之胜利》

《死亡之胜利》是勃鲁盖尔创作于年的油画。

《死亡之胜利》彼得·勃鲁盖尔年木版油画

既然是油画,那么画面的精细度就得到了保障。从整体来看,画面描述的是骷髅大军进攻人类村庄的一幕,其画面不仅描绘了骷髅大军的可怖,也描绘了人类在面对非人敌军的慌乱。

各种各样死亡的场面。

与人荒诞的行径。

整张画基本可以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通过场景的切换自然的区分了版块,这个技巧《人间乐园》也有所使用。但比起《人间乐园》混乱而纷杂的意向,《死亡之胜利》就显得明了得多。

因此,我就从这三个版块,分别解析其中带有寓意和故事情节的细节。

①下层

下层的右方,首先我们能看见一辆载满尸体的马车正在碾过一位妇女。

而这位妇女手中握着纺锤,马背上站立着一只乌鸦。

骷髅和尸体代表死亡,而马车代表死亡的临近,乌鸦则是尸体的象征,三者合一,那位妇女的死亡命运已经确定。而妇女手中的纺锤,则暗示着生命如同丝线一般脆弱。

马车的下方,骷髅正在收敛这钱财,一位国王无力的伸手阻止,另一个骷髅手举着沙漏,告诉主教他已经时日无多。

右侧狗的骷髅则凑近了死去母亲怀中的婴儿。

这个画面表示,在无法阻止的死亡面前,金钱与权力毫无作用,而新生命也只会成为死亡的祭品。

面对死亡,生命何其弱小!这一悲观主题几乎就是整张画的核心主题。

下层的中间,我们能看到骷髅士兵正在收割人们的生命。

镰刀正是死神收割生命的象征

在慌乱的人群中,有人试图反击,但无疑挡不住骷髅的反击。

有些人已经放弃了抵抗,沉迷眼前的欢乐;有人吓破了胆,钻入桌下望向能逃过一劫。

这是不是像极了某些人在死亡临近前的表现?

当然,更多的人选择了逃跑,他们钻入上面标有十字架的屋子,当然,十字架暗示着宗教。

这画面代表着人们面对死亡,只有少数人选择反抗,而大多数人不是放弃,就是选择宗教作为心理的慰藉,不敢直面现实。

然而,这又有何用?

②中层

在下层的惨剧之上,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骷髅与更多的死亡,而其中,更多是“行刑”的场面。

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骷髅站在十字架下,对人类实行“水刑”(将人脖子上挂上重物丢入水中)。

讽刺的是,水刑正是宗教法庭上最常见的刑罚之一

骷髅在十字架下杀死教士,暗示着宗教面对死亡也无可奈何。

右侧,更多的骷髅士兵涌向人间。战鼓被敲响,死亡的大军已经前来。

上方的骷髅大军与下方惊慌失措的人类形成对比

③上层

我们再往上看。

画面的远方是荒野,荒野之上,骷髅大军已经与人类的军队开战,被两面夹击的人类军队艰难抵抗,远方还有失守的屋子(或小教堂)。

山岗,有人被骷髅吊死,有人被骷髅砍头,有人被刺死。

远方的海面上,有沉没的船舶。更远方,有燃烧的城市。

这一切,仿佛即将毁灭的末世的场景。

而勃鲁盖尔在左上角,给整幅画面做了一个“结束音”。

骷髅摇响钟声,也是死亡敲给一切生命的丧钟。

整幅画虽然色调和谐,画面统一并富有层次,却充满了可怕的场景,充满了悲观主义的思想,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绝望之情。

这到底怎么回事,喜爱画风景画、田园画的勃鲁盖尔,为何要创作一幅这样压抑的画作?

藏在画作之后的背景

骷髅与人类共同存在于一个画面,其实作为画作的主题来说并不罕见。

最有名的则是小汉斯·荷尔拜因的死神系列木刻画。

图中也是骷髅与人类同在一个画面,并且正在杀死和带走生命,这和《死亡之胜利》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个画面的背景,则是中世纪的一种思想:“死亡之舞(Dodendans)”。

这个思想的核心,是“死常与人相伴,任何人都无法对抗死亡的来临,无论是贵族,主教,还是富豪。”

因此,人们将死具象化为骷髅,并且让他们在画面中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

“死亡之舞”的形成可以追溯至14世纪欧洲爆发的一场大瘟疫:黑死病(鼠疫)有关。

这场举世闻名的大瘟疫,从年至年,以飞快的速度席卷整个欧洲,死亡人数超过万。当时的欧洲大城市,特别是意大利与弗洛伦萨,受灾严重。人们走在路上会突然倒下,原本繁盛的宅邸会死到成为空宅,医院中人满为患,但医生却因为患病而接连倒下。

“鸟嘴医生”中世纪疫情时期医生的特殊装备

“鸟嘴”里装满净化空气用的香草,长袍用来抵挡咳嗽的飞沫与脓水

而棍子则是刺破脓包或挪动肢体的道具

在当时的条件下,患病的人除了祈祷能因为自身抵抗力自然治愈外别无他法。薄伽丘的《十日谈》主题便是瘟疫期间,躲在乡下的男男女女为了排解无聊所说的故事。

人们因为恐惧而逃离城市,不管患病的人的死活,将他们关在房间里,甚至还有在病死之前活活被饿死的孩童的案例。而死去的尸体无人敢去处理,就这样弃置在房子里,丢在大街上,最后让那些不怕死的穷人直接用车拉走,随意塞入城外的公众墓穴。

在死亡的阴影下,人际关系,亲缘,信仰全都失去了效用,人的尊严也荡然无存。而更糟糕的还在后面。

因为鼠疫死亡人数过多,即便疫病结束传播,对当时的城市打击也是巨大的。城市系统的崩溃,犯罪率激增,以及,饥荒。

这场旷日持久,并且影响惨痛的灾害,对当时的欧洲人冲击颇大,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信仰,心态与对世界与生命的理解。

知道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再来看勃鲁盖尔的这张《死亡之胜利》。

虽然现在已经无法得知勃鲁盖尔这张画的灵感来源,但介绍完上面的瘟疫与灾祸,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新的感触。

画面中仿佛无穷无尽的骷髅大军,可能正是代表着灾祸所带来的死亡。死亡收割着人的生命,虽然其中有些人试图抵抗,但最终毫无效果。

在死亡的肆虐下,人只能可悲的死去。

无论男女,无论尊贵卑贱,所有人都被死夺走了尊严,凄惨的倒在地上。

远方,船舶沉没,城市毁灭,像极了被一场灾难摧毁的地上世界。

在经过了年新冠疫情的我们,也许更能体会画面中那种面对瘟疫与灾祸的恐惧感,以及面对死亡而无能为力的绝望感。

还好,我们挺了过来,而当时的欧洲也挺了过来。

挺过来的欧洲,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文艺复兴”。

勃鲁盖尔,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大师

最后,我们回到彼得·勃鲁盖尔其人。

抛开《死亡之胜利》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这张画也呈现出一种“稍显奇怪”的视角。

勃鲁盖尔使用了一个俯视的角度向我们展现出画面的全貌,这自然是他本人最喜爱的视角。但给观者而言,这种视角宛如上帝在冷漠的俯瞰人间,对所有一切惨剧无动于衷;又如同一个悬浮在地狱上空的“幽灵”,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将画面中的惨剧娓娓道来。

从上空俯瞰的感觉很明显

同时整张元素混杂,颇有博斯的风格,但画面并没有博斯那么细致,很多人脸都是随便描绘,只是概括主要形体,让人可以理解就行。

虽然也有精细画了的人脸(下),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脸都比较“随便”(上)

与其说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的“美”,不如说勃鲁盖尔的画作充满了“中世纪”那只重视个人感受的表达,不重视人体结构也不注重细致描绘的风格。

同时画中对于“权贵”的描绘,可谓极尽讽刺。

钻桌子的人,试图躲起来的女人,继续玩乐的男女,这很“贵族”

对宗教,他也通过画面表现出一种不信任感。

十字架下发生的屠杀,仿佛就在质问宗教本身

这便是勃鲁盖尔,一个身处文艺复兴时期,但不走寻常路的大师。

勃鲁盖尔所处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时代。37岁的他,还处在一个想要用画面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观点的阶段。

虽然瘟疫已经过去,但战争却没有停止。掩盖于文艺复兴灿烂的艺术成果之下,是当时混乱的领土割裂,是国与国的战争,是宗教派系对互相的压迫,是阶级之间的对抗。

那时的尼德兰刚好处于革命的前夕,荷兰改革派想要对抗当时的贵族阶级,也就是西班牙的封建统治。但当时改革派被镇压,宗教裁判所变得更加严苛,终于在北方各地发生了诸多流血事件。这些事情,勃鲁盖尔一定看在眼中。

世界上没有神派来的救主,人的权利只有靠自己争取。

勃鲁盖尔很诚实,他不使用文艺复兴的精致笔触,去细细描画一个画面或一个细节。他不需要这种“美”,而改为更加直接的画法,用强烈的画面故事感来表达内心的愤懑。

《屠杀无辜》彼得·勃鲁盖尔-年

勃鲁盖尔假借《圣经》里的故事,实际描绘了宗教裁判所对佛兰德斯一个小村庄的镇压

勃鲁盖尔并不是一位简单的“农民画家”,他并不只画朴素的农民生活,他也会用一些冷酷的画面表达自己对宗教,对未来的悲观。

《圣母之死》彼得·勃鲁盖尔年

主题是圣母升天,通常画家都会描绘一个宁静悲痛的场景

也就只有勃鲁盖尔敢用如此阴暗的色调,描绘正常又现实的场景:圣母也是人,也会死。

勃鲁盖尔的画中人物并不“粗糙”,也不“随便”。他正是想用这种粗犷的笔触,特殊的俯角,紧致的构图,一起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足以冲击观者的视觉效果。让观者在看到画作的那一瞬间,就能体会到自己的情感。

《绞刑台上的惊恐之鹊》彼得·勃鲁盖尔年

美好的风景下,是正要被吊死的人

丰富的剧情+构图张力,正是勃鲁盖尔最擅长的画面处理手法

但勃鲁盖尔也有“温柔”的一面。比起博斯的用色,勃鲁盖尔的用色更加平衡,并且喜爱暖色调,这样降低了画作本身给人带来的刺激感,让人更好接受。

左《死亡之胜利》局部右《人间乐园》局部

博斯用色更杂,更鲜艳,因此给人带来的刺激感与不适感也就更严重

当然,这就是博斯和勃鲁盖尔不同的风格特点

人是复杂的,艺术领域的大师也是如此。

勃鲁盖尔一生没有“大作”,也没有“代表作”。

因此,勃鲁盖尔是自由的,他既可以描绘美好的风光,也可以叙述残酷的现实。他每一张画,都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每一张画都是他的“代表作”。

知人,知背景,才能知画。

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可以转发,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ae.com/rsly/5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