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科的时候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消息,知道了爱伦·坡这么个人,零零散散读了些他的短篇和诗歌,充满了极度的阴暗,不过留下的印象也只剩下了:这哥们儿是侦探小说的鼻祖,写了很多哥特风格的小说。
直到最近再仔细翻一遍他的短篇精选,不得不感叹爱伦·坡真是一位天才!
身世
爱伦·坡出生在19世纪初期()美国的波士顿,母亲是一位优秀的演员,父亲是一位失败的演员。两岁的时候父亲离家出走,一年之后母亲患肺结核去世,幼小的爱伦·坡只留下了母亲的一小撮头发。爱伦·坡被寄养到了约翰·艾伦一家,并不待见爱伦·坡,因此让他保留了自己的姓“坡”,“艾伦”只是他的中间名,全名是埃德加·艾伦·坡(EdgarAllenPoe)。
少年的坡爱上了表妹弗吉尼亚,两人结婚的时候坡27岁,弗吉尼亚只有13岁。爱伦坡通过写诗根本无法养家糊口,只能靠老婆和岳母出家乞讨。婚后弗吉尼亚患了肺结核,整天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病情的反复发作让爱伦坡只能通过写作和酗酒排遣苦闷。
就在这时候杂志兴起,爱伦·坡开始短篇小说的创作生涯,一时间声名鹊起,还当上了纽约时报的编辑。爱伦·坡的性格古怪,经常恶意批评同行的作品,树敌无数。
在外,爱伦·坡无限风光,无限的迷妹;回家却只能看着弗吉尼亚与病魔作斗争。在这时一位名女作家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表白爱伦坡的诗歌,爱伦坡也是发表诗歌作为回应,写的飞起。大度的弗吉尼亚默许了两人的暧昧关系。然而另一位迷妹也给爱伦坡写表白诗歌,被爱伦坡拒绝,还被发表出来与上一位迷妹的诗歌排版在一起比较。后一位迷妹恼羞成怒,给弗吉尼亚写信,造谣说爱伦坡的生活多么的放荡,弗吉尼亚一生气,死了。
爱伦坡不得不与第一个迷妹也断了关系,弗吉尼亚也死了,爱伦坡孤身一人。后来焦急之下爱伦坡还追求了一位擅长通灵的老女人,以失败告终。
爱伦·坡在年10月7日(哈哈,我们国庆节的负周年)国庆节最后一天去世,死时才40岁,特别凄凉,无儿无女,没有老伴。
作品
只有了解了爱伦坡的身世,才能理解为什么他的作品都那么阴郁,而且所有的女性角色要么死去,要么知道自己要死,总之结局不好。他似乎对“美人香消玉殒”有着极端的执着。
爱伦坡一生写了70多篇作品,绝大部分是中短篇,因为他倡导的写作哲学就是读者能一口气看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说一句,爱伦坡的御用插画师是亨利·克拉克,后面的插图都是他的作品。
他的作品大致分为四类:
死亡恐怖类,包括《黑猫》,《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泄密的心》,《瓶中手稿》,《陷坑与钟摆》,《厄舍府的倒塌》,《红死病的假面具》,《威廉·威尔逊》,《凹凸山的故事》,《椭圆形画像》,《利姬娅》等等。这是他最脍炙人口的一类作品,为什么读完之后我感到很爽呢?因为这些作品基本把哥特类的恐怖元素玩了个遍,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当今影视作品的影子。比如《瓶中手稿》就塑造了跟《加勒比海盗3》中一模一样的幽灵船;《威廉·威尔逊》是以人格分裂为主题的小说,比著名的《化身博士》早了半个多世纪;《陷坑与钟摆》则是以密室为背景的作品,现如今的大量影视作品诸如《科洛佛档案2》就是这种;《黑猫》《泄密的心》《厄舍府的倒塌》则以瀑布般的描写营造了百分百哥特环境,即使什么事情都不发生,依然觉得背上冒凉气。
总的来说,这一类故事的情节都不复杂,人物也很少,基本都可以用一句话讲完故事,但是架不住爱伦坡高超的写作技巧对环境的烘托,读起来真的是欲罢不能。
《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中被主人公锁在地窖的仇人。
《红死病的假面具》中红死病本人。
《黑猫》中尸体被挖出来,头上站着独眼猫。
侦探类,那时候还没有侦探小说这一分类。这一类数量不多,但影响深远,包括《莫格街谋杀案》,《失窃的信》,《你是凶手》,《金甲虫》等。为什么说影响深远?因为直接促成了柯南·道尔写出福尔摩斯。《莫格街谋杀案》和《失窃的信》共同塑造了大侦探迪潘的形象,他就是那种看一眼就知道你去过哪儿,要去哪儿,脑子现在在想什么的牛逼哄哄的人物。如果你熟悉福尔摩斯,在看这两个短篇一定觉得似曾相识。因为福尔摩斯就是对迪潘的山寨。而《金甲虫》则是一个一寻宝为背景的故事,当然少不了恐怖的元素,但让我惊讶的是阐述了一套非常有意思的破译密码的方法,这个肯定是当时没有的小说类型。爱伦坡写这一类小说只是想证明自己具有分析的能力,没想到一不小心创立了一个门派。
《莫格街谋杀案》中的黑猩猩。
《金甲虫》中三人挖到财宝。
科幻类,这一类数量也不多,这一次读到的有《气球骗局》,讲述了有人利用热气球横渡大洋的故事,其中涉及大量的机械细节描写,看起来就像是真的。但这都是他虚构出来的,也是为了蹭当时的热点。当时有人说用望远镜看到了月亮上有奇怪的东西,具体细节不记得了,但是后来被证明是个骗局。爱伦坡就赶紧仿照写了一篇《气球骗局》。爱伦坡虽然不是科幻的创始人,但是仍然影响到了凡尔纳等人的创作,最直接的就是《八十天环游世界》。
《泄密的心》
《陷坑与钟摆》装着刀刃的钟摆。
幽默讽刺类,这一类还比较多,这是我以前没注意的,包括《生意人》,《欺骗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森格姆·鲍勃先生的文学生涯》,《眼镜》,《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塔尔博士和费瑟儿教授的疗法》。只要你看过马克·吐温的《田纳西的新闻界》,你就知道,毫无疑问,马克·吐温深受爱伦坡的影响。有趣的是,即使是讽刺幽默的类型,大部分一上来还是给人阴郁恐怖的感觉。
《厄舍屋的倒塌》中死后复活的玛德琳小姐。
但我想详细记录的是一篇不属于这四大类的《人群中的人》,第一遍看的时候莫名其妙,前面铺垫了很长,像极了一个追寻变态杀人狂的前奏,然而结局戛然而止,摸不着头脑,后来仔细一想,回味无穷。
小说篇幅很短,开头介绍了一个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做过的一件事,就是注意路上的行人,观察路上的行人。
小说中的我大病初愈,在一家咖啡馆百无聊赖看路上行人,小说前百分之四十详细描写了路上的各种行人,包括低级职员,高级职员,小偷,醉汉,老妓女,小妓女
除了上述几类人,我还看见卖馅饼的、搬行李的、运煤炭的、扫烟囱的、拉风琴的、耍猴戏的、卖艺的和卖唱的,以及各类蓬头垢面的工匠和精疲力竭的苦力,这所有的人汇成一股沸沸扬扬闹闹哄哄的巨流,使人觉得聒噪刺耳,目不暇接。
天快黑了,这时一张奇怪的老人的脸吸引了我的注意。
当我在那转瞬即逝的一瞥之间力图从那种神情中分析出某种意义之时,我脑子里闪过一大堆混乱而矛盾的概念:谨慎、吝啬、贪婪、沉着、怨恨、凶残、得意、快乐、紧张、过分的恐惧、极度的绝望。我感到异常的激动、震惊和迷惑。我暗自叹道:“那胸膛里书写着一部多么疯狂的历史!”
我开始跟踪这个老人,老人在杂乱的人群中穿梭,拥挤,遇到人多的时候他就有精神,人渐少的时候就开始焦虑,其中还绕着一个花园走了好多圈,我根本猜不出来这个老人要去哪里。但是偶然一瞥又发现
要么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要么就是我真的从他那件显然是二手货的纽扣密集的长大衣的一个裂缝间瞥见了一颗钻石和一柄匕首。
好奇心让我继续跟下去,老人来到偏远的地方,脏乱差,全是流氓混子,他正要进一个店面,店面告诉他打烊了,他悻悻的又返回市中心,这时候天又亮了,我体力不支,我突然醒悟
他没有注意我,但又一次开始了他庄严的历程,这下我停止了跟踪,陷入了沉思。最后我说:那个老人是罪孽深重的象征和本质。他拒绝孤独。他是人群中的人。我再跟下去也将毫无结果,因为我既不会对他了解得更多,也不会知道他的罪孽。这世上最坏的那颗心是一部比《幽灵花园》还粗俗的书,它拒绝被读也许只是因为上帝的一种仁慈。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我相信你跟我一样是不知所云的,但是我们还可以过度解读一下。其实这个老人不是一个实际的存在,我也不是实际的在跟踪一个人,我的思想早已脱离我的身体,假象着在跟踪一个老人。而这个老人象征的就是都市生活中人的焦虑,烦躁,不安,甚至是无数中复杂感情的混合体。老人衣服里的钻石和匕首则代表了金钱和权利。注意看老人的行为,遇到人多的时候就安心,遇到人少的地方就想要逃离,拼命的想要回到繁华的地方。我觉得艾伦·坡是无比精确的将当时的人们乃至当下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们的一种焦虑具象的描写出来。每天有无数人和你擦肩而过,甚至会和你相互拥挤,你也不停的在走,但是你自己也不知道你在往哪儿走,从白天到黑夜,只是这样的走,穿过人群到另一个人群。
下期预告:渡边淳一《失乐园》
强尼书叔放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