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m.39.net/pf/a_5197601.html
全文字
阅读16分钟
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促成了新中国最关键的科学家归国。“让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作者
刘爱国
数据支持
钛禾产业研究院
年6月,著名歌唱家蒋英的声震屋瓦的女高音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上空飘荡,“飞将军自九霄来”。他的未婚夫——钱学森此时正乘坐大洋彼岸的飞机降落在上海。
面对正在国共内战的中国,钱学森此时还并没有完全回国的打算。3个月后,在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里,钱学森隆重迎娶了自己青梅竹马的“干妹妹”蒋英。随后,带着新婚的妻子一起回到了美国定居。
原本以为结束了二战的硝烟,可以安心下来做研究的钱学森,却被历史推进了一个又一个的旋涡中。
蒋英的表弟查良镛(笔名金庸),后来在年香港大公报写过一篇《钱学森夫妇的文章》,文中这样回忆自己的表姐和表姐夫:
“他们谈到最近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认为一般说来还只是业余的音乐水平。这对科学家夫妇又用科学来相比:‘业余音乐是重要的,但正如谁也不会想把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寄托在业余科学家们身上一样,要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也不能靠一些业余音乐家们。’”
1
“学霸”遇良师
层峦叠翠的西湖,盛产才子。
在西湖南线的柳浪闻莺公园,有一座钱王祠,相传是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的故居,钱镠疏浚西湖、修建捍海石塘、重农桑、兴商贸、拓海运,使“钱塘富庶盛于东南”。于是后人建祠以纪念他。
钱王家训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因为这句话,这位钱王的后代们像开了挂一般地繁衍着优秀儿女。钱氏长达千年人才兴盛,封侯、拜相、入仕者不计其数。悄悄的改变着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出生于年的钱学森,是钱镠的三十三世孙。而现当代的名人里,与钱学森并列“三钱”的另外二钱,力学家钱伟长、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也都是钱王后裔。“三钱”之外,钱氏的还有另外一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大师钱钟书、外交家钱其琛、水利专家钱正英、台湾‘监察院长’钱复、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
钱家曾经是杭州的丝业大亨,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曾经担任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中小学科科长。这位身负“兴教救国”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年青时曾东渡日本,学习教育学和哲学。而和钱均夫一起东渡日本的同学里,还有一位名叫周树人的浙江同乡,以及后来成为钱学森岳父的著名军事教育家蒋百里。
出生在“学霸”世家的钱学森,3岁时便被父母带到了北京,在离家附近的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前身)念完初小四年,成绩优异的钱学森,被保送升入了高年级——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与低年级男女合校不同的是,高年级男女不能同校,北高附小只招收男生,老师也是清一色的男老师。直到年,本校迎来了第一位女老师——当时只有16岁的邓颖超。
在这所当时北京最气派的小学读书的,有后来成为外交部长的吴学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建新,著名科学家马大猷、张维,著名作家林海音等。
在一个中国教育体制大变革的年代里,钱学森过完了童年。当时的情况是,尽管为旧制度服务的教育制度已然瓦解崩塌,但它并没有一下子为西方新式教育体系让开道路。一方面,在西方的实证主义传统下,钱学森被鼓励去探索、提问和挑战现有的知识体系,而在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够向老师的权威发起质疑。他仍然面临无休止的默诵和考试。
从教育结果来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霸”钱学森,显然将这两种看似冲突的思维体系驾驭得非常完美。
年,钱学森考入了当时北京最好的名牌中学——国立北平大学附属中学(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位恩师——时任校长林砺儒。
对于这位建国后官至教育部副部长的林砺儒校长,钱学森印象深刻,“你可以想象,在旧中国,在当时的北京,那是一段多么糟糕的时光。”而林校长却在艰难时局下,坚持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保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把北师大附中办成了20世纪全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
中学时代的钱学森,一如既往是个完美的学生。林砺儒校长力主教育改革,反对灌输式的死记硬背,也让功课优秀的钱学森从初中开始便有丰富的时间琢磨他的业余爱好。钱学森喜欢画画,尤其擅长画动物、流水和花朵。而从小出生在“歌舞西湖”边的钱学森,对音乐也有着非常的天赋,尤爱吹奏圆号。中学时候的钱学森,曾经很认真的想过要成为一名艺术家。
如果北京不是遇到那个最糟糕的年代的话,钱学森可能会画出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20世纪20年代的紫禁城,红墙斑驳失色。整个国家先是陷入无政府状态,然后便是此起彼伏的内战。直到年蒋介石帅军北伐,中国一直处于军阀割据的混乱状态。3年的艰苦奋战后,国民党取得胜利。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故都北京则陷入衰败之中。
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