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装备科技
前言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他少学有成,远赴重洋参物理之奥,而立之年便成为一流火箭专家;
新中国百业待兴之时,他归心似箭,然而美国人说他抵得上5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让回国;
他被软禁5年,用香烟纸发出求助信,周总理过问才得以脱身。
他,就是钱学森。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伟人!
感受那些选择祖国的人!
钱学森(.1—.10),男,汉族,上海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年6月,中央军委任命钱学森为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由聂荣臻元帅兼任。
作为一名军人,他兑现了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新华社发布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中,概括了他的11项“第一”——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这些“第一”,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也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
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资料视频:中国的骄傲钱学森,来自感动中国颁奖典礼)
钱老的军礼▲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有这样一张黑白老照片,上面一位慈祥的老人,身着戎装,面带笑容地向周围的人们致以军礼。
△年6月5日,钱学森登上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看望船员。
这位老人,就是钱学森。
这张照片,向我们定格了一个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也向人们展露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另一个本色身份——共和国军人。
这是迄今为止,钱学森戎马生涯中留下的唯一一张敬军礼的照片。
那一天,是年6月5日,钱学森登上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看望刚刚从南太平洋执行中国首枚洲际导弹发射测量任务凯旋的船员们。
一个军礼,一个瞬间,转眼间过去36年。
就在钱学森敬这个军礼那年,美国记者罗伯特·克莱伯这样写到:“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在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其实,对于钱学森的价值,早在年,美国时任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就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无论在哪里,一个钱学森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对此,毛主席则说:“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来说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钱老的价值是非同寻常的,是全世界瞩目的。
钱老的军衔▲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在讲台上。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钱老“中将军衔”的故事。
那是在年,当时我国为了争取苏联对中国发射导弹和火箭的技术援助,就派出代表团到苏联去谈判。当时,毛主席确定聂荣臻元帅担任代表团团长,钱学森是代表团的一员。
当时的钱学森虽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长,可是并没有军衔。为了与苏方对等,钱学森必须解决军衔问题。聂帅便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了这一情况。
周总理表示,早在十多年前,美国就授予了钱学森上校军衔,论他的资格和贡献,我们至少应授予中将军衔。最后,毛主席决定说:“恩来同志考虑得很周到。钱学森同志作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至少也得授予中将军衔。”
就这样,穿着威严的将军服,钱老参加了中苏关于军事尖端技术的谈判。
关于这个故事,钱老晚年曾亲口对秘书涂元季说:“这是误传。”
这也许就是一个误传,也可能是历史长河中的“美丽谎言”。
今天,我们无需考证过去,因为,钱老在国人心目中,就是指挥国防科技战线千军万马的将星北斗。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下面,我们再通过一组老照片来缅怀钱老……
△年4月,钱学森(上图右四)随冯·卡门率领的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一行36人飞赴战火纷飞的纳粹德国进行考察。
△年4月19日,空军地空导弹兵二营在西北某地首次进行了实弹射击,取得圆满成功,许光达、张爱萍、钱学森等领导同志亲临现场并与官兵们合影留念。
△聂荣臻元帅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发射场。
△年6月,钱学森到航天部办公楼畅谈航天事业30年。
△钱学森查看电影经纬仪。
△钱学森在赴某试验基地的专机上。
△钱学森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视察期间,检查电弧加热器工作情况。
△钱学森讲座。
△戎装钱学森。
向钱老致敬!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远望智库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