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280377736018301&wfr=spider&for=pc
北楓,本名王峰,诗人,诗评人,当代影响力诗人,现居北京。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书画印研究会会员,中国诗社、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其作品散见于《诗潮》、《诗林》、《长江诗歌》、《作家新锐观点》、《诗词天地》、《岭南作家》、《诗典藏》、《先锋诗人》、《北极星文学》、《神州文艺》、《心香文艺》、《三湘文学》、《新诗歌》、《况味如歌》、《读者美刊》、《诗星座》、《城市金榜头条》、《名家周刊》、《世界经典文学荟萃》、《名家典藏》、《石景山文艺》、《向导诗歌》等各种平台,发表诗歌多首,诗评多篇。作品曾获首届中国诗词大赛、第三届“李白杯”全国诗歌大赛、第四届永定河——北京母亲河诗词大赛、第五届中国榆木文化节诗文大赛、“我的父亲母亲”全国诗歌有奖征文大赛、李白杯全国诗人节、叶芝国际诗歌奖评选赛优秀诗歌奖。有作品入编《中国优秀诗歌年选》,《“当代影响力”诗人文选》,著有诗集《飘雪的日子》,出版专著多部。
点评诗人:北楓
所读诗人:
娜夜/朵渔/胡弦/花语/李松山/姜博瀚/宗小白/林珊/蓝蓝/老影子/于小于/李欣蔓/宁武关人/李虹辉/吴玉磊/金国泉/草树/越人/孙启泉/姚散人/孟醒石/熊林清/河流/筱凡/赵琼/徐玉娟/黑妮/羽微微/王单单/刘伟雄/柯芬/王子俊/西库/荣荣/田湘/麦豆/李商雨/再读生/蓝雪花/涂拥/吴投文/唐益红/熊炎/三瞿阿剑/汤养宗/孙启放/叶丹/流泉/于贵锋/马维驹/闫金录/南方以南/轩窗夜话/陈巨飞/柴门愚公/毛拾贰(排名不分先后)
读诗
起风了
娜夜
起风了我爱你芦苇
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不需要
思想
只需要芦苇
顺着风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们的爱没有内容
这首《起风了》,是一篇绝佳爱情诗。爱情诗是一个恒古的诗词主题,古往今来都不乏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经典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想透过郊野茫茫的一片芦苇,追念那份曾经的爱,那不需要任何思想的香魂时刻。在瑟瑟秋风中,她无心远眺;在迷蒙的山水之间,她郁结于心。而她最在乎的则是在残山剩水之中,心目中留下的那具伟岸。诚然,“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无以情观,词必巧丽。”(《诠赋》刘勰)。这首诗操重笔睹物思人、寓景抒怀、托物言志,更让读者们很自然地想到海子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爱人之间的隔空对话”,很“像我们的爱,没有内容。”而没有内容的诗句,不就是最有内容的内涵吗?她们可能”从明天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她们的爱,充满多么丰富的内容啊。人生自古有情痴,故,诗人娜夜屡次提到的“顺着风”不无道理。(北楓)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
朵渔
这是一个爱与恨一起复活的时刻
这是一个晨曦与日落共时的时辰
这是你和爱人收拾行囊重返故乡的时刻
这是燕子回巢,而鹰隼在暮色中久久盘旋的时刻
这是玫瑰被暴力摧毁,而万物如春天般重临的时刻
这是,啊,这是一个一切都坠入时间的底部
而上升的一切如创世纪般光辉重临的时刻
在这迷人的、悲欣交集的时刻,你怎可缺席
在这密集的人群里,你怎能越走越空旷
难道只有在离开众人时才感到安全?
时代的噪音已化作钟声在我们内部鸣响
一个新的起点已从失败中生成,我们要等待的
未知,要去往的应许之地,要成为的新人
已经临近了,就在这严重的时刻……
诗性的语言可以激活伟大的暗示,朵渔这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标题就很有意味。我们说,时间,是一种哲学概念,它具有两重性:其一,如果一个世界永远静止,永远没有变化,那时间就失去了意义;其二,正是因为变化才有了时间,或者说时间才有了意义。这首诗用引证回答了时间问题。
诗篇第一节,作者便提出N种时间假设。用排句将读者带入了五种虚幻的设置中:“这是一个爱与恨一起复活的时刻/这是一个晨曦与日落共时的时辰/这是你和爱人收拾行囊重返故乡的时刻/这是燕子回巢,而鹰隼在暮色中久久盘旋的时刻/这是玫瑰被暴力摧毁,而万物如春天般重临的时刻。”这似乎就是诗人所说的“一切都坠入时间底部”的内涵。第二节,诗人拨开迷雾,撕开现实,引领着一个创造辉煌的时间“一个新的起点从失败中生成/要去往的应许之地,成就新人。”诗人更加坚定了自己变革时间的信念。
这首诗,正是因为有了多重变化,才使得“已经临近了,就在这严重的时刻。”产生了因果。这个果就是“新人”。应该说,这是一篇哲理深刻的好诗。(北楓)
玉隼
胡弦
温润,几乎是宁静的。
它抱拢双翅,收回在鸟群中移动的深渊。
身后,天空没有跟上来。
惟眼睛深处保存着
一个无法被触摸的世界。那里,
光线晃动,大地倒退……
倾斜的尖翼上,爱和愤怒仍完好如初。
这首《玉隼》,诗人似乎是透过温润的玉隼,追思一种虚拟的意境,呈现出“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努力而追新”之效。以该诗为例,诗人着力营造了“它抱拢双翅,收回在鸟群中移动的深渊/身后,天空没有跟上来/惟眼睛深处保存着,一个无法被触摸的的世界。”这种意象的出现,进一步揭示了这是一首“睹物怀初”的诗。诗人追思的并不是这种世界上俯冲时速最快的花梨鹰,也许是“光线晃动,大地倒退”的和谐天地,也许是“倾斜的尖翼上,爱和愤怒仍完好如初”的美好社会。诚然,“情以物兴,故义必名雅。物以情观,词必巧丽”(《诠赋》刘勰),所有托物言志,寓景抒怀的诗歌,都需要把握这个尺度。而胡弦借助于酣睡湖北省博物馆的出土文物“玉隼”的形饰观感,独特构思,妙笔生花,写出了一首绝妙的好诗来,给读者们带来全新的诗性体验和深遂的想象空间。(北楓)
旷野的芦苇
花语
再次写到你,我素衣的姐妹
永远转不了城镇户口的穷亲戚
旷野是你永远的家园
不论青葱,白头
芦苇啊,我飘摇心绪的一截
从潞苑北大街一个叉路慢驶
成片的芦苇高擎秋天的灰霾
飘缈,拂动
却自在,高洁,悠然
我停车看你,我想跃过沟壑去抱你
我一无所畏又一无所求的姊妹
每次见你,我的心都止不住一紧
再紧,在酷漠的寒风中
在宿命的陡坡,黑潭
在俗世
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七彩灯箱之外
瑟缩着,说疼
读花语的诗《旷野的芦苇》,仿佛在一个现实主义的空间里,聆听两姐妹的喃喃私语。这种诗性的感觉带给我无穷的遐想。应该说,诗歌离不开玄想,因为只有玄想才能使诗歌的的生命力长青。作者的玄想看似主人公在旷野上单刀切入,当与“我素衣的姊妹”产生场景互动时,那位“永远转不了城镇户口的穷亲戚”,便从被动的接受中蜕变为情感的交流和媾和,这首诗开头两句一用拟人,二用比喻,使诗意效果迅速提升,超越了文学修辞本身的意义。把芦苇人格化,是第一段在思索和郁闷之中,走出压抑的“我飘摇心绪的一截。”第二段在情感上明显加深,“成片的芦苇/自在、高洁、悠然/我想跃过沟堑去抱你。”第三段进一步强调了宿命的严酷性,“在俗世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七彩灯箱之外。”一个“疼”字,将生存条件形象化,把诗人对所写对象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花语这首诗,立题目的不在于芦苇本身,而是借助景物来倡导“两山”理念,这是一首水准很高的现代诗。(北楓)
七月献诗
李松山
“荨麻在废弃的庄园里挣扎。”
而你的窗口似乎天天在下雪。
这两个对应的事物,中间隔着
恍惚的时间,和辽阔的水域。
这是七月的最后一天,
蝉在树上嘶鸣,叶子出现雀斑。
再过不久,一切都将会不复存在。
什么是永恒?他,诸多个他,
在文字里发出年轻的声音——
练习本上,一个掘井的中年男子,
一次次清理着喉结中的砾石。
李松山的诗,极具文字的原始气息、文字的修辞场景和文字的理想状态。以他的《七月献歌》为例,呈现给读者的文字语境竟是那样的极致:“荨麻在废弃的庄园里挣扎/而你的窗口似乎天天在下雪/这两个对应的事物,中间隔着/恍惚的时间和辽阔的水域。”可以说,这首诗一开篇便将读者的思绪引入思索之中。荨麻,原本是分布在我国中南部地区的草本植物。而窗口天天下着雪,很显然是北方的景象。这两种对立的事物怎么可以同框呢?但是,作者却巧妙地使用“中间隔着恍惚的时间和辽阔的水域”的文字加以形象诠释。其实,诗歌所创作的语意对象并不要求急于明确所指,因为那样会把读者的思维空间提前掏空,从而使诗歌失去应有的魅力。
诗人在第二节表明:“这是七月的最后一天/蝉在树上嘶鸣,叶子出现雀斑/再过不久,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夏走秋来冬露头,这实际上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一个伏笔,时光荏苒、四季更迭,“什么是永恒?他,诸多个他/在文字里发出年轻的声音/一个掘井的中年男子,一次次清理着喉结里的砾石。”在诗的最后,我才悟出诗人眼里的“永恒”所指,诗是给予人的,励志的诗是一种可以激励人内心强大的力量,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则是永葆青春的永恒主题。(北楓)
野草在歌唱
姜博瀚
野草在歌唱,唱得累弯了腰
杨树焦黄,始终比不上金黄的
白桦树,太阳里刺目,闪耀
春天。一把大火,烧毁了前赵,京秦高速下的
草场。羊群奔跑,甩掉了牧羊人鞭响——
轻蔑的眼神,流露出一肚子的不满,委屈
默不作声——我站在碎石渣堆起的山丘,眺望
燕郊西,废弃的砖窑厂,破木廊舍
秋天。在暮色的映照下
野草,试图清清嗓子,晃动筋骨的
野草
挺直腰杆子,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它不想继续沉默熬过冬季,空旷的
原野
野草在歌唱。羊群在聆听。孩童,爬进幸福公园
我,迷失于林间地带,并寻找自我
野草啊,满山遍野,不再有人烧
河流干涸、枯竭,鱼儿无法跳跃
田间,地头,农民要做的事太多:
收回萝卜、除白菜、翻土、挖地窖
趁着太阳天晒一晒焦白的帮子
准备好一天的杀猪菜——野草
只有野草满山遍野,准备着要歌唱
它宁愿把自己唱哑了嗓子,晒得发黑
从清晨到傍晚,无休止地歌唱。
迎着寒冬开放的蔷薇,
在院子里寒冷的角落,举着一支支火把,
满身都长着刺,没有人敢靠近她。
这首《野草在歌唱》类于当代田园诗也好,生态诗也好,乡土诗也好,都无损于该诗写得好。这首诗看似口语实则不是,实际上本诗充满暗示的张力,它不是炫耀华丽的语言,而是以整体的内涵取胜,以深厚的内功取胜。诗人姜博瀚置身于大自然,以草拟人,遣用比喻、夸张等文学手法,將诗歌本身从技巧阶段,拉升到哲理层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描摹自然界时,诗人挥毫四季,“春天,一把大火,烧毁了前赵、京秦高速下的草场。/夏天,晒一晒焦白的邦子,晒得发黑。/秋天,在暮色映照下,野草试图清清嗓子,晃动筋骨。/冬天,挺直腰杆子,它不想沉默熬过冬季。”等等;在表达大自然带给诗人的思索与感悟时,“我站在碎石渣堆的山丘,眺望燕郊西,废弃的砖窑厂,破木廊舍。/野草,漫山遍野,不再有人烧。/河流干涸、枯竭,鱼儿无法跳跃。”等等;在赞美和歌颂生态文明的同时,也把诗人的情怀准确地表达出来,“野草歌唱,羊群在聆听,孩童,爬进幸福公园。/野草漫山遍野,宁可把自己唱哑嗓子。/从清晨到傍晚,无休止地歌唱。”等等。这些也恰恰表达出作者本人的声音、他在讴歌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生态文明进步。
姜博瀚这首诗是一首好诗。(北楓)
从野地这头
宗小白
有一回,我们又来到野地
在一株乌桕树下,我们发现纷飞的
落叶就是这个世界许多
解释不清的缘由
我们的片刻伫立,就是一种
没有对错的定论
我们的鞋底,踩在松脆的树枝
或蒿草上,都在试图打破这个定论
使之不至于太过沉默
而被鸟雀误认为是浆果
大个儿、乌黑的浆果
无论我们摘下哪一颗,都是甜中带涩
无论我们怎么随手丢弃
它们都不管不顾
从野地这头,疯长到野地那头
宗小白的诗《从野地这头》,是一首具备叙事修辞的现代诗。她将发现、定论、初因、结果等四层碎片化观点精彩整合,使隐喻的故事在新语境中复活,在经过结构主义的复制还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格。
叙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进入现代以来,与结构主义一起曾遭到不同程度的质疑,让?弗?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一书中指出:“叙事似乎只是在形式上提及过去,他们所谓的实际是不断延续的现在时间里的叙事行为本身,需要自我授权。”福柯、弗兰克、詹姆逊等一批哲学家认为,进入后现代社会,叙事必将随着结构主义的衰落而衰落。
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年来,应该说正处于鼎盛时期,还未走入后现代社会,应该还不具备消灭结构主义的土壤。诗人于坚、韩东、马永波等人认为,叙事已进入局部化、耗散化、复调化状态,正以一种主人身份遍及诗坛。(北楓)
白露
林珊
还是会有蝉鸣,在歌声里起伏
还是会有花香,在寂静中落下
这一日,我独自走在旷野
紧跟在我身后的,是小狗、夕阳
和马尾松的枯枝
我们眼神黯淡,互不言语
我们肩披曙色,互不打探彼此的身世
如果此时,你忍不住想迎风落泪
请不要忘记,秋风凉,白露降
万物都有欲言又止的悲伤
林珊的《白露》是一首寓景抒怀的诗歌,这首诗虽然仅有10行,但它所散发出来的诗意确实非常宏大。其诗中的“白露”已不再是语义层面简单的白露,也就是说,诗的题目叫“白露”,但是诗人所赋予它自己想要表达的隐喻义和象征义却另有其容。比如,白露按照季节来说应该是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但是诗人认为:“还是会有蝉鸣,在歌声中起伏/还是会有花香,在寂静中落下。”然而,在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的时节里,走在旷野上的诗人,小狗,夕阳和马尾松的枯枝们,却呈现出一种“我们眼神黯淡,互不言语/我们肩披曙色,互不打探彼此的身世/如果此时,你忍不住想迎风落泪/请不要忘记秋风凉,白露降/万物都有欲言又止的悲伤。”其实,诗人使用诗歌的语言告诉读者,这种用语言协调诗意,有时候需要某种“假设”性的意象附加,而这种附加只在诗人所创造的某种语境中成立,并不意味着可以广而用之,这首《白露》便是明说季节,实际上它所释放出来的,却是诗人某种触目恸心的复杂心理。(北楓)
白杨树
蓝蓝
白杨树,我想成为你毛茸茸的叶子。
当你笔挺站立,我想成为你闪亮的颤动。
你在风中起舞,
我想成为你嘹亮的嗓音
歌唱九月高阔的天空。
当你钻入云天,我是你脊柱的力量
是你根须里隐秘的泉水;
当你对大地说着飞雪
我顷刻成为你滚烫的新娘,
在落叶中成为篝火的上升。
我是你收集的蓝色闪电,
是你岁月的记载者;
我是你生命闪亮的颤动
当你在春天长出毛茸茸的叶子——。
很多人写过白杨树。茅盾在《白杨礼赞》中:“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素,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白杨树那种参天耸立,那种不屈不挠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曾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也掀起过无数的浪花。那么,诗人蓝蓝的这首《白杨树》是如何辟出新径,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