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萧萍的代表作《沐阳上学记》系列作品全新升级并上市。新书发布会“致神兽和他们的父母——好妈妈成就孩子的未来”于5月30日在上海书城成功举办。
萧萍宗亲简介:鲁迅文学院第六届高研班学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主任,“非吼叫妈妈”公益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十六届、二十三届、二十五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新书发布会由沪上著名的“魔法阿姨”、魔法童书会创始人张弘主持,她说《沐阳上学记》是童书会的经典推介图书,这次全新的“4+1”家庭同频阅读模式,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六一节礼物。
莅临发布会现场的重磅嘉宾纷纷发表感言。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妇儿工委智库专家杨雄教授认为“4+1”家庭同频阅读模式开创了亲子阅读的新理念、新内涵,从亲子陪伴升级为“玩伴式”的引领学习,极具操作性,希望每个父母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刘海栖对《沐阳上学记》的全新出版和续集非常期待,他认为真正的儿童文学应该有现实、有温度、有高度,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叙事,还要有理想照耀,更要有未来引领;他对“4+1”家庭同频阅读新模式更是充满期待。
《沐阳上学记》系列
《沐阳上学记》系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萧萍跟踪自己儿子李沐阳的小学生活,以普通且典型的上海孩子为原型,潜心七年创作的系列儿童校园成长小说。
??就读于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IB男孩,李沐阳
今年,唯一一位被三一学院数学系录取的中国学生,李沐阳,在“跳级”申请的情况下,不仅被无条件录取,还“破天荒”地拿到了剑桥大学和三一学院两项奖学金。
同时他也收获了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澳洲国立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等大学的数学系、计算机专业Offer。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如果说有什么教育秘诀,概括起来,‘玩’就是我的教育观。”萧萍坦言,在孩子成长中,她一直都坚持让孩子做一个“玩童”,家长做孩子的“玩伴”,而学习本身也要以“玩”的心态乐在其中。
一个痴迷数学的“玩童”走出了牛顿、拉马努金、霍金等著名数学家校友的剑桥三一学院,是李沐阳心中的圣殿。能被这一竞争最为激烈、录取选拔最为严格的顶尖学院所青睐,可不仅仅是他“闪闪发光”竞赛履历:
美国高中数学竞赛(AMC10)考取全球1%,中国区第14名;
澳大利亚AMC数学竞赛满分卓越奖;
两度摘得英国物理奥赛BPHO超级金奖……
在杜克大学举办的“少年英才计划”夏令营DuKeTIP,7年级的沐阳和母亲萧萍合影
从很小开始,李沐阳就对数学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9岁时看到《南方周末》上关于“黎曼猜想”的整版文章,会像宝贝一样收藏着;
童年最好玩具不是坦克车,而是一个看起来简陋的卡西欧计算器;
最崇拜的人是欧拉(瑞士数学家)和彭加莱(法国数学家),信奉"数学无冕之王"大卫-希尔伯特的名言:“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
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是一个“数学天才”的童年轶事。
然而,在母亲萧萍心中,儿子从来不是什么“神童”,“他只是一个碰巧热爱数学的孩子而已。每个孩子的热爱和兴趣,都能创造奇迹。”
数学学习在他眼中,就像游戏一样,纯粹是一种探索和享受的过程。
的确,虽然沐阳从小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数学竞赛、报名奥数班,但是,他不会为了刻意追求竞赛的名次和分数,而刻意刷题,或者为了追求正确率而一遍遍重复演算。
也因此,他在小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奖项都是“二等奖”,被母亲萧萍戏称为“千年老二”。
可这又算什么呢?沐阳并没有盯着眼前的竞赛分数和名次,在他看来,“只要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乐在其中,就行了;至于结果,并不重要。”
沐阳参加剑桥三一学院面试,穿着他最爱的“哈利波特”毛衣
问起在数学上有什么学习窍门和法宝,沐阳的回答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他描述说,自己有时候随手翻开一本数学竞赛书,碰到有趣的题目就记下来,空余时间拿出来想一想;有时IB论文写不下去了,也会翻翻数学书,做两道数学题作为“调剂”。
没有戏剧般的“逆袭”,也没有掌握某种秘籍后的“顿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步,甚至看上去有点儿平淡、笨拙。
当然,即使是学霸,也有他需要去克服的恐惧。
沐阳在剑桥三一学院大门前留影
有一项关于“学习焦虑”和“逃避倾向”的实验表明,越是对某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心生焦虑和恐惧,就越会逃避在这一领域的练习和提升,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沐阳来说,数学中的“组合”与“几何”,是他曾经一直不敢面对的“软肋”。
八年级时,他接触到了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教授的课程,觉得非常生动有趣,罗教授所强调的数学学习观,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不管自己在这个领域是否擅长,都要像认识新朋友一样,去慢慢了解、去琢磨。学习数学也不需要和别人比速度、比技巧。一道题不要想不出来不要急着看答案,可以耐心一点,哪怕想几天、几周,都没关系。此外,他的初中数学老师傅炤和高中IB数学老师华伟栋,都对他的学习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曾有一段时间,沐阳因为考试在奥数班垫底,自信受到了打击,傅老师送给沐阳一本《安的种子》,希望借这本富有人生哲理的绘本故事告诉他,“种子的发芽有自己的规律,不能心急,要慢慢来,数学学习也一样。”
这本书里的故事,被沐阳一直所铭记。
同样,在高中阶段,IB数学老师华伟栋也和沐阳强调,“数学不是刷题,重要的是锻炼数学思维。哪怕你未来不走数学专业道路,它也能给你看待世界的思维和方式。”
每节课上,华老师都会出一道难度类似于HMMT(“哈佛-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竞赛”,全美影响力最大的高中数学竞赛之一)和PUMAC(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竞赛,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数学竞赛之一)的题目,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挑战。
沐阳说,自己很幸运,除了家庭的宽松氛围,还遇到了很多像这样充满情怀和理想的老师。他们在竞争焦虑的大环境中,筑起了一方安宁的小岛,呵护他对数学的“初心”。
正是这种从容的学习态度,日积月累的点滴热爱,让沐阳厚积薄发,在六年级获得七年级上海市“中环杯”决赛一等奖,并在多项中学生国际数学赛事中获得佳绩,还在十年级以一周时间收获入选罗斯数学夏令营的offer。
沐阳参加罗斯数学夏令营(亚洲营)
今年1月份,尽管已经拿到剑桥offer,沐阳依然没有放松数学学习。他加入了集思学院(GECAcademy)的线上学习小组,跟着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教授,学习做科研项目、写数学论文。
他很感谢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让自己意识到,“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和大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还是以解题为导向,而后者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去补充和创新。”
这个痴迷数学的“玩童”,已经开始对大学阶段的“闯关大冒险”充满了期待。
接纳孩子的“短板”“无论学习什么,一定要享受其中,放松心态,不要为了‘芝麻’(眼前的结果),而丢了‘西瓜’(孩子长久的热爱)。”这是沐阳的母亲,萧萍的教育原则。
在“芝麻与西瓜”的选择观念下,沐阳那些看似不擅长、短板的领域,比如阅读写作、艺术表演、领导力等,不仅没有成为绊脚石,反而在适当时候,开出花朵。
《中学生天地》年第3期封面人物李沐阳
外出演讲时,萧萍常常被人问到一个问题:“您是作家,您儿子的作文肯定特别好吧”,每每这时,萧萍都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一直是沐阳的“老大难”。
萧萍心里清楚,在应试作文的评价体系下,想要追求所谓的“高分作文”,其实并不难。但是,她甘愿孩子的作文分数低一点,也不希望他去背“好词好句”,模仿花里胡哨的“假大空”文章。
她只对沐阳提出一个要求:一定要写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哪怕写得笨拙、稚嫩一点,也没关系。“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作家,而发自内心的表达,对于每个孩子都是最珍贵的。”
就这样,沐阳的写作一直是“我手写我心”,充满着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语言和思考方式。在给剑桥大学的申请文书中,他用最质朴、真诚的语言,袒露自己对数学的喜爱。
除了在作文上,与应试教育体系“格格不入”,沐阳的阅读书单,同样没有我们心目中,学霸会读的那些经典名著。
尽管父母都搞文字工作,但是这个男孩从小到大,偏偏对古典名著等纯文学作品,提不起兴趣;能让他感到振奋的,要么是《哈利波特》《指环王》《移动迷宫》《安德的游戏》等青春小说和科幻作品,要么就是《可怕的科学》《别闹了,费曼先生》等科普书籍。
身为作家,萧萍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经典文学名著给生命带来的“营养”,但是,她却没有因为孩子在阅读上的“挑食”而干涉他的阅读兴趣。
相反,萧萍像个“忠实的玩伴”,陪着孩子追他喜欢的美剧和英剧;全家一起去不同影院刷好几遍《复仇者联盟4》,只为送别他喜欢的超级英雄们。
慢慢的,萧萍从孩子的视角体会到:不一定要通过阅读像莎士比亚那样的名著,才能达到对人生的体悟。孩子爱看的“哈利波特”“钢铁侠”“指环王”中,同样有勇敢和友谊、有牺牲和奉献、有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
“提倡经典阅读,如果是以牺牲孩子的兴趣为代价,太过教条和刻板,反而是得不偿失的。”在萧萍看来,对文学和艺术的理解可以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万物同理”,一颗美好的心灵,可以从世界万物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而不是拘泥于一份书单。
每年元旦,全家在新年音乐会中跨年,这也是沐阳最爱的“家庭仪式感”之一
这让我想起,曾有一位父亲请教知名画家蒋勋:“如何对孩子进行美学教育?该给5岁的女儿学钢琴还是小提琴?”
蒋勋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某天早点下班回家,可以好好抱抱你的女儿,给她一份安定,让5岁的女儿记得爸爸的体温。艺术不可能比人的生命本身更动人,生命如果不完整,去学钢琴和小提琴是没有用的。”
同样,在萧萍看来,比起干涉孩子读什么书,她更希望营造一个温馨有爱、和孩子平等相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