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颗虔敬的心,踏着一地洁净的雪,我又一次来到了孔繁森墓前。
墓地坐落于阿里地区狮泉河城郊的山包中,远处雪山耸立,近处红柳成林,四周的平冈和缓坡把陵园合围成一个半圆形。
站在孔繁森墓前,我不由地肃然,一种仪式感在我胸口涌动。我点燃几根藏香,敬上一条哈达,献上新鲜的花篮,摆上各种各样的食品,然后恭敬地鞠躬再鞠躬。一缕青烟在雪地上袅袅升腾,味清香而姿飘逸,给陵园增添了一丝神秘。墓碑上洁白的哈达,随西风飘起,与雪花同舞,把两种白完全融在了一起。灵前的花篮,则艳得夺目,暖得温馨,带给雪中的陵园一个极佳的点缀,让纯与洁多了一份生机,使这清与冷少了一点孤寂。
透过淡淡的烟雾和细密的雪尘,我仿佛看见那个身材高大的山东汉子徐徐向我走来。他依旧头戴那顶咖色的藏式礼貌,身着那件灰色的短夹克,脚踏那双变了形的白球鞋。我想说,孔书记啊,阿里的百姓如今都已经过上了好日子,各级财政也宽裕了,您再也不用穿那不保暖的旧衣服、吃那没营养的方便面了,可又怕他说我生活不节俭。
踏着厚厚的雪,他脸上露出一丝微微的笑,问我“今年的草长得茂不茂?树活得好不好?粮食收成怎么样?群众收入高不高?”问我“牧区的道路好走不好走?电到户没到户?那些住不上房、看不起病的五保户群众是不是这些年已经摆脱贫困致了富?”
当我正要告诉他阿里的城乡已变了样,人民的生活正在奔小康,水电路讯网全覆盖,家家住进了小楼房时,一股清风裹着雪粒迷住了我的眼睛。等我再睁开眼睛细细端详,眼前只有一片埋在雪地里的墓。
雪并没有因为我的到来而变小,反而越下越大,像筛子筛糠一样密,像柳树飘絮一样漫天飞舞,在我眼前朦胧成一片茫茫的白。这白,白得浓淡相宜,白得深浅有度。
这雪,大概是专为我祭奠的心情而准备。要不,怎么下得这般不管不顾,这般酣畅淋漓,这般画情诗意,这般让人充满想象和回味!雪是纯洁的象征,也是悲伤的催化剂。这个孤寂的陵园,加上我这个孤寂的拜谒者,又下了这么一场衬托这份孤寂的雪,整个世界多了一份悲戚。不过,这正应了我对孔繁森书记的惦念。
透过茫茫的雪野,我看到他在大雪中徒步荒野、跨马戈壁,憩于帐篷、义诊牧区,怀抱老人双脚、脱下毛衣给老人……在这个多雪的地方,他的身影是否从来就和雪不离不弃?
看到他孤独奔走在雪地里的高大身影,我顿时感到一种莫名的惭愧。惭愧自己的意志还不够坚定,能力还有很多短板,内心还残留一些杂念,服务群众还有不少欠账,工作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孔繁森精神”。我想,有孔繁森的榜样力量感召,有“孔繁森精神”指引方向,我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升腾的青烟已被雪淹没,艳亮的鲜花已被雪覆盖,我的身上,已厚厚地落了一层雪,如果不仔细观察,这个陵园除了雪,仿佛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一阵莫名的孤寂感向我袭来,不知道孔书记住在这里,会不会时常也被这种感觉所包围?
他应该也会感到孤寂吧?不然,他生前怎么写出那么富有情感的诗句!这时候,我再次想起了他寂寞想家时写下的一首诗:“夜静四无邻,犬声扰我心。思乡思亲友,更思老母亲。”
诗是一首乡愁诗,情是一腔思乡情,是他夜深人静时,内心的一种真情流露。他也是血肉之躯,怎能没有七情六欲?年迈的老母,多病的妻子,幼小的孩童,怎不教身在异地的他牵肠挂肚?可一进入工作状态,他又是满腔的热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使命。
看着眼前纷纷扬扬的落雪,我似乎看到了孔繁森书记内疚的泪水。那是他送走前来探望的妻儿后的歉疚。在拉萨援藏期间,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携女儿玲玲前来看望他,正逢孔书记在阿里下乡,母女俩到拉萨已经一个多月了,都还没见到他,体弱多病的妻子差点因高原反应丢掉性命;那是他年国庆节的辛酸之泪,这一天,女儿孔静在聊城举办婚礼,公务缠身的他未能亲自参加,在忙完工作的晚上,这个山东汉子流下了遗憾的泪水。他把有限的时间献给了工作,把爱的天平倾向了群众。正如他自己所说:“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雪粒还在簌簌地往下落,我似乎觉得那又是怀念他的泪水。一个个老人受到他的关爱后的老泪纵横、一个个孩子得到他的关心后的泣不成声,有听了他卖血抚养孤儿感人故事的人们的内心触动,有见到他穿着九块钱裤子的干部的触景生情……
风又一次发出揪心的低吟,摇落红柳枝条上的雪,那是西藏人民缅怀他的哀叹,那是阿里群众悼念他的悲泣。
院墙下不知什么时候落下几只乌鸦,望一眼孤零零的我,抖两下翅膀上的雪,几声沙哑的叫声,把各种各样有关孔繁森的声音,和着清冷的雪粒,一齐灌入我的耳中。
简陋低矮的土屋里,传来孔繁森书记离别故土时与白发苍苍、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的对话:“娘,我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学习,要翻很多高山,要过好多大河,来回要走好多天,您要多保重……”“不去不行吗?孩子们学习,你凑啥热闹?”“娘,不去不行,这是公家的事,回来了再看您!”“去吧三,公家的事耽误不得。出远门,要多带些干粮,多带些衣裳,路上不要喝凉水……”
星月当空的深夜,他和妻子王庆芝的对话也隐隐飘入我的耳中。“庆芝,这些年你吃苦受累了,我对不起你呐……”妻子一边抽泣一边哽咽着说:“你去吧,你是党的人……我不拖你的后腿,家里我照管,再苦再累,我担着……”
一个雪花飞舞的日子,一个四山合围的山包,哭喊声直入云霄。这个日子就是25年前的今天,这个地方就是孔繁森烈士陵园。“孔书记,您对我们阿里人民恩重如山,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孔书记,您不该走呀,您是我们的活菩萨啊!”“孔书记,您回来呀,您不是答应了还来看望我们吗?”“孔书记,您……”
凄婉的哀乐在山坳里回荡,一声声哭喊声仍在耳畔回响。“孔书记,您回来呀,边防的战士们离不开您呀!”“孔书记,您不能走啊,您荣获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奖章还没来得及领呀!”“孔书记,您……”
满脑子都是孔繁森的身影,满耳朵都是哭喊的浪涛。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泪眼朦胧,似乎自己置身25年前的那场葬礼。
不知是什么时候,雪早已停了,几只乌鸦又一次发出叫声,我才晃过神来。
大概是看天气冷了,时间也不早了,乌鸦便抖了抖翅膀上的雪,然后缩一缩脖颈,展翅斜斜飞起,把一轮暖暖的暮日扇上远山。于是,山披上一层柔柔的光,云层被涂上一抹薄薄的韵,整个雪地折射出一股懒懒的春意。这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一个面带微笑的孔繁森书记。
这是他人生的另一面。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忙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好领导,都知道他爱工作、爱百姓,都知道他如何廉洁、怎样务实,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想着想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又在我的眼帘闪现。
那是他亲自下厨给同事、老乡们包饺子炒菜的身影,那是他弓着腰在阳光暖廊里养花种草的样子,那是他用一把旧二胡拉出悠扬长调的洒脱,那是他浑厚高亢的男高音激情放歌的情景,那是他高大的身材跳着优美民族舞蹈的潇洒,那是他下乡途中或蹲或卧取景拍照的执着,那是他挎着小药箱在牧区给农牧民看诊时的专注……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的诗歌。那是他“冰山愈冷情愈热”的一腔激情,那是他“历尽千辛更知甜”的坚强毅力,那是他“藏汉新友聚一堂”的团结见证,那是他“惊梦三更难入眠”的家国情怀,那是他“党业民托牢牢记”的初心使命,那是他“两颗心儿一线牵”的无限思念……这些诗歌,是他用心用血写给青藏高原的一阕阕誓言。
走出陵园,一股清风拂面,这风,吹走了我一身的疲惫和浮躁,也吹得我一双泪眼看不清回家的路。
(责编:常邦丽)
本文来源:中国西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