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大餐的常见菜系

祝大家开卷有益!

鉴于这两年剧本杀的火爆,我把学生时代和毕业后创作推理小说时看的推理小说进行一下简单的诡计分类。

感谢北京第七诫剧本店提供图片

1、密室杀人

2、不可能消失

3、不在场证明

4、时刻表诡计

5、暗号推理

6、死前留言

7、多重否定

8、预告杀人

9、身份替换

10、无头尸(无面尸)

11、混淆诡计

12、比拟杀人

13、童谣谋杀

14、暴风雪山庄

15、传说杀人

16、叙述性诡计

17、作中作

18、生理性诡计

19、豪宅悲剧

20、孪生房间

21、无差别杀人

猜猜今晚谁会来??

1、密室杀人:

推理小说的“大众菜”。这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不可能犯罪”类故事,也是侦探小说中最喜欢用和最常用的谜团设计方法。地球人都知道,就不多解释了。

[美]埃德加?爱伦?坡《莫格街凶杀案》、雅克?福翠尔《思考机器》系列、梅尔维尔?戴维森?卜斯特的《杜姆道夫案件》、S?S?范?达因《金丝雀杀人事件》《格林家杀人事件》《狗窝杀人事件》《龙之杀人事件》、埃勒里?奎因《中国橘子之谜》《生死之门》《王者已逝》、约翰?狄克森?卡尔《三口棺材》《瘟疫庄谋杀案》《红寡妇谋杀案》《白修道院杀人案》《盲理发师》《独角兽谋杀案》《爬虫类馆谋杀案》《犹大之窗》《孔雀羽谋杀案》《青铜神灯的诅咒》《歪曲的枢纽》《阿拉伯之夜谋杀案》《连续自杀事件》《女郎她死了》《耳语之人》《沉睡的人面狮身》《奇迹之王》、黑克?塔伯特《刽子手的杂役》《地狱之缘》、海伦?麦克洛伊《分足先生》《死亡之舞》《犹在镜中》、乔尔?汤斯利?罗杰斯《红色右手》、爱德华?D?霍克《不可能犯罪诊断书》系列

[英]阿瑟?柯南?道尔《四签名》《斑点带子案》、伊斯瑞尔?冉威尔《弓区大谜案》、G?K?切斯特顿《布朗神父探案集》、安东尼?柏克莱《莱顿庄园之谜》、阿加莎?克里斯蒂《古墓之谜》《波洛圣诞探案记》《死者的镜子》、克劳顿?劳森《死亡飞出大礼帽》《天花板上的足迹》《来自另一个世界》、爱德蒙?克里斯宾《玩具店不见了》、安东尼?布切《九九神咒》

[法]卡斯通?鲁勒《黄屋奇案》、莫里斯?勒布朗《虎牙》、保罗?霍尔特《第四扇门》《第七重解答》《血色迷雾》《犯罪七大奇迹》《赫拉克勒斯十二宗疑案》《混乱之王》《恶狼之夜》《达特穆尔的恶魔》《隐形圈》

[日]江户川乱步《火绳枪》《孤岛之鬼》《魔术师》《吸血鬼》《恐怖的三角公馆》《化人幻戏》、横沟正史《本阵杀人事件》《名琅庄》《恶魔吹着笛子来》、高木彬光《刺青杀人事件》《能面杀人事件》《人偶为何被杀》、小栗虫太郎《完全犯罪》、中井英夫《献给虚无的供物》、鲇川哲也《红色密室》《白色密室》《青色密室》、土屋隆夫《天狗的面具》《针的诱惑》、森村诚一《摩天大楼的死角》《东京空港杀人案》《超高层饭店杀人事件》、海渡英佑《柏林?》、岛田庄司《斜屋犯罪》《被诅咒的木乃伊》《水晶金字塔》《来自天国的枪弹》《龙卧亭杀人事件》《龙卧亭幻想》、绫辻行人《十角馆杀人预告》《钟表馆的幽灵》《黑暗馆不死传说》、有栖川有栖《第四十六号密室》《马来铁道之谜》《巴西蝴蝶之谜》《瑞典馆之谜》、东野圭吾《放课后》、我孙子武丸《8之杀人》、二阶堂黎人《恶灵公馆》《吸血之家》《地狱奇术师》、森博嗣《冰冷密室与博士们》《全部成为F》、麻耶雄嵩《夏与冬的奏鸣曲》、芦边拓《杀人喜剧13人》、清凉院流水《密室物语》、三津田信三《如厌魅附身之物》、少年金田一《飞弹机关屋杀人事件》等

2、不可能消失

作为密室杀人的孪生兄弟,不可能消失在推理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比起密室杀人,这项元素在写作难度上更大。密室杀人可以说是不可能消失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在封闭空间内凶手的不可能消失。密室杀人的手法的解答有一些情况是凶手不进入密室内就可完成的谋杀,这样就弱化了实施谋杀的难度。而不可能消失很多都是是在众人的监视条件下在“现在”的时间段内发生从内部直接悄无声息的突破出人或者物(一般为封闭的墙壁盒子之类的)的包围网的情况,相当于广义上的密室。

[英]埃塞尔?莉娜?怀特《小姐不见了》

[美]克莱顿?劳森《死亡飞出大礼帽》《天外消失》、杰克?福翠尔《幽灵汽车》《逃出13号牢房》、埃勒里?奎因《王储的玩偶》《寻宝游戏》《七月雪球》、约翰?狄克森?卡尔《青铜神灯的诅咒》《我的前妻们》、克蕾格?莱斯《愤怒审判》

[法]保罗?霍尔特《画中疑云》《第七重解答》

[日]夏树静子《蒸发》、有栖川有之《马来铁道之谜》、东野圭吾《杀人现场在云端》、岛田庄司《消失的水晶特快》《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异想天开》、少年金田一《少年金田一杀人事件》《校园七不可思议杀人事件》

3、不在场证明:

推理小说诡计“三巨头”的探花。这是指凶犯刻意伪造自己不在案发现场,从而消除其有作案时间和行为可能性,进而排除凶手嫌疑的诡计类型。故事往往是:案发后所有有作案动机的嫌疑犯均被确凿的证明在案件发生时,他们都不在案发现场,从物理上否定了所有嫌疑犯作案的可能,但其中一定有人的“不在现场”是伪造的,例如用假人、相貌相同的人伪装自己,故意被别人看到,或者通过打电话让人证明他在外地(实则他就在案发现场),造成自己“不在现场”的假象;还有利用错觉伪造“不在现场”的,想利用声音、暗号等。最擅长此类故事的侦探小说家是英国的克劳夫兹,其笔下的侦探弗兰奇探长被称为“破解不在场证明的大师”,最擅长破解利用铁路列车时刻表制造“不在场证明”的诡计。

[英]阿尔弗莱德?爱德华?梅森《箭屋》、阿加莎?克里斯蒂《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

[美]厄尔?德尔?比格斯《没有钥匙的房间》《黑骆驼》、S?S?范?达因《圣甲虫杀人事件》

海伦?麦克洛伊《犹在镜中》

[日]横沟正史《蝴蝶杀人事件》、土屋隆夫《遥远的天国》《影子的控诉》、鲇川哲也《五个钟表》《黑色天鹅》《憎恶的化石》、有栖川有栖《魔镜》、东野圭吾《嫌疑犯X的献身》《圣女的救济》、少年金田一《怪盗绅士杀人事件》

4、时刻表诡计:

是“不在场证明”的特例,即利用时间上的时差,伪造出“不在场证明”的诡计,也是侦探小说中最常用的伪造“不在场证明”的诡计手法。即某人被怀疑成嫌疑犯,但在案发时的前后很短时间内,他都被确凿证明绝对不在案发现场,而在另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离案发现场很远,决不能在短时间内到达,也就是说案发时此人绝对不在、也到达不了现场;这样的谜底有两种,一是对案发时间判断有误,造成凶手被排除作案可能;二是凶手实际在附近,但他利用诡计造成人们以为他在很远地方的假象,进而排除其作案可能性。重要的时刻表诡计往往是利用列车时刻表来证明自己的不在现场,即凶手乘着交通工具,利用交通工具的来回行走,让人们无法判断嫌疑犯在案发时的确切位置,进而排除其作案可能。这类侦探诡计的发明者应归功于克劳夫兹,克劳夫兹出身于铁路工程师,由于他自身的职业和对铁路的熟悉,因而被他发现了利用铁路上的“时刻表诡计”这种诡计类型,因而作品得以一举成名成为本格解谜小说的杠鼎之作,也成为此后推理小说家竞相模仿的对象。以“时刻表诡计”见长的作家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日本的西村京太郎了,西村京太郎专写以铁路和火车为背景的破案故事,以复杂的列车时刻表制造“不在场证明”为其专长,代表作有《终点站杀人事件》,作品多达四百余部,都是在某列正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生了凶杀案,而嫌疑犯却被证明案发时不在火车上;或者一个嫌疑犯正在火车上,而在火车外发生了凶杀案;甚至是甲地发生凶杀案,而凶手在案发前后很短时间内,都被确凿证明其在距离甲地很远的乙地,根本没有作案时间。除此以外日本还有内田康夫等也专注利用火车时刻表制造“不在场证明”的诡计,其小说被称为“铁路旅情推理”类作品。但是西村京太郎并非是日本第一个运用此计的日本作家,这个功劳应归功于当时著名的侦探推理小说家鲇川哲也:鲇川哲也于1950年发表其首部长篇小说《佩特罗夫事件》,堪称日本首部运用“时刻表诡计”的长篇作品,此后作者在其“鬼贯警部”系列中,大量运用此道,开创了“铁路旅情推理”这一新侦探故事类型;而1957年松本清张发表的《点与线》,将“时刻表诡计”与批判现实相结合,开创了将侦破故事与批判现实相结合的“社会派”风气,使得此类诡计在“社会派”中影响巨大,成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主要谜团设计类型。后来岛田庄司创作“吉敷竹史”系列小说,竟发展到利用几十部列车时刻表推倒案发时间或凶手所在列车,堪称把“时刻表诡计”发展到极致。

[英]傅利曼?韦尔斯?克劳夫兹《桶子》《英法海峡之谜》、阿加莎?克里斯蒂《蓝色特快上的秘密》、桃乐赛?塞耶斯《五条红鲱鱼》、罗纳德?A?诺克斯《陆桥谋杀案》《闸边足迹》

[日]松本清张《点与线》《零的焦点》《砂器》、鲇川哲也《佩特罗夫案件》《黑色皮箱》、森村诚一《新干线杀人事件》、西村京太郎《终点站杀人事件》、内田康夫《死亡绿皮书》、岛田庄司《寝台特急1/60秒障碍》《出云传说7/8杀人》《北方夕鹤2/3杀人》《高山杀人行1/2之女》《奇想?天动》

5、暗号推理:

推理小说鼻祖爱伦坡自己就是破解暗号的大师,作为曾经登报挑战世人的高手,自然会在自己的小说里使用暗号,因此创作了《金甲虫》。这是指利用暗号、暗语等给出案件线索、找出凶手的推理游戏,进一步转化成推理故事的一个模式。“暗号”并非只是一个符号,一句话、一个手势动作、或者某个特殊的东西等,只要能使读者对其注意,并感到那个被注意的对象既与案件有密切关系,又无法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两者到底有何关系,都属于“暗号推理”。“暗号推理”的要求是:破案的关键线索一定隐藏在“暗号”中,只有破解暗号,才能破案;而“暗号”的含义,又是不能让人一下子理解的。如柯南道尔向爱伦坡致敬的《跳舞的人》中以密码作暗号,但暗号只适合作为一个元素出现在推理小说中,或者干脆写成短篇小说。

[美]埃德加?爱伦?坡《金甲虫》、埃勒里?奎因《Z的悲剧》

[英]阿瑟?柯南?道尔《跳舞小人》《红圈会》《马斯格雷夫礼典》

[法]莫里斯?勒布朗《折光暗语》《8?1?3谜案》

[日]江户川乱步《两分铜币》《一张车票》、土屋隆夫《赤的组曲》、井泽元彦《猿丸幻视行》、森雅裕《莫扎特不唱摇篮曲》、法月纶太郎《8之杀人》

6、死前留言:

又称“临终线索”,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暗号推理”的特例,即被害者在死前留下某些神秘而不可解的暗号、手势、姿势、暗语等,用来指明害他的凶手或破案的关键线索,但这些“死前留言”通通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只有解破这不着边际、如暗号般神秘的“死前留言”,才能得到案件真相。这种类型由奎因首创并大量运用,他的众多长短篇作品都是以被害者临终时留下的如暗号般的不可解释的奇怪线索为案件突破口,如《暹罗连体人之谜》中,连续的两个死者都在临死前费力抓到一张扑克牌,而后撕成两半,将右手拿的那一半团成纸团,而把左手拿的那半张牌展平,用这个奇怪的动作指明凶手。除此以外像横沟正史的《假面舞会》中死者临死前用火柴梗拼图指凶手、小峰元的《阿基米得借刀杀人》中死者临死前喊的“阿基米得”用以指认凶手、甚至像我们熟悉的《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五怪临死前的奇异血字等,都是类似的以“死前留言”指出案件线索的故事。

[英]阿瑟?柯南?道尔《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

[美]埃勒里?奎因《希腊棺材之谜》《X的悲剧》《暹罗连体人之谜》《半途之屋》《脸对脸》《有胡子的女人》《玻璃圆顶钟》《红信》

[日]横沟正史《假面舞会》、松本清张《丽都孽海》、土屋隆夫《盲目的乌鸦》《米乐的囚犯》、小峰元《阿基米得借刀杀人》、东野圭吾《十一字杀人》《回廊亭杀人事件》、森博嗣《全部成为F》、三谷幸喜《古畑任三郎1》

[中]程小青《活尸》

7、多重否定: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推理方式,但作为侦探故事的情节设计,它却具有独特的魅力。说白了其实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否定之否定。即案件侦破时需要侦探反复对同一个逻辑推理进行审核,对已经推翻的结论必须重新再推论,对已经确定的结论再次证明。这类故事往往都是某人先被怀疑成嫌疑犯,而后再被铁证推翻,而后必须再被怀疑;由于读者通常的习惯是:在侦探小说中已经被证明推翻的结论,就不会再加以考虑了,故此凶手就靠这个“习惯性思维”逃避法网,而读者往往也不会再怀疑一个已经被证明过没有犯罪嫌疑的人。“多重否定”往往因对同一个事件进行反复推理,反复审查,而使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谋杀天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谋杀案》首创此类故事,让最先被怀疑成凶手,而后又被否定其嫌疑的人最终成为真凶;而后奎因在《希腊棺材之谜》中一案四破,凶手被反复的怀疑质证、而后又被剔除嫌疑,更将其运用到极至,故事也因此而一波三折,曲折离奇。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斯泰尔斯庄园谋杀案》、安东尼?柏克莱《毒巧克力命案》、爱德蒙?克莱里休?本特利《特伦德的最后一案》

[美]埃勒里?奎因《希腊棺材之谜》“莱特镇系列”在内的第三、四期作品

8、预告杀人:

预告是怪盗们最喜欢的做的事情,无论亚森·罗宾、鲁邦三世、怪盗绅士还是怪盗基德,都喜欢在动手前向警方和猎物发出警告,然后堂而皇之地作案。塞耶斯的《杀人广告》中,凶杀案竟然隐藏在广告中,看似无意的一场意外死亡,竟成了此后一系列杀人案的导火索。这种预告杀人的故事模式也成为许多侦探小说家青睐和模仿的对象,屡次被巧妙的侦探小说家使用,像横沟正史就作有名为《杀人预告》的小说,克里斯蒂的《谋杀启事》也被奉为此类经典,而奎因在其转型期的代表作《凶镇》中,更将其反复使用。“杀人预告”一定意义可以认为是凶手玩儿的一个诡计,只不过这此诡计对象不是侦破者,而是凶手要施行犯罪的被害人。即当被害人防备很周密,凶手很难直接杀害被害人时,他就通过利用巧妙的暗示,或故意以“预告”方式,暗中告诉被害者他将有生命危险,给被害人放大量危险烟幕弹,从而使被害者心理紧张,整日惶恐不可终日;当被害者因这些暗示而造成心智减退,没有平素精明小心了,凶手就能趁虚而入,杀死其要杀的对象。“杀人预告”有时也能用于侦破者,其实就是凶手通过放“杀人预告”的烟幕弹,给破案者以迷惑和误导,使其暂时走入推理误区,未怀疑到凶手身上,凶手就能趁虚而入,在侦探不防备的情况下作案;这有时就像凶手故意设置假线索误导破案者一样。“杀人预告”为凶手使用,一般这种预告要形式离奇,而且常常以暗语,密号等形式出现,对预告的内容要“半含半露”,不能明确说明案件内容,但又把它隐藏在预告内容中,这有些像密码、暗语类故事,但这里预告的一定是杀人对象是谁,例如在奎因的《凶镇》中,凶手在每次杀人前都分别以万圣节的红字、面具,感恩节的两次突发“疾病”等来预告杀人,给人以十分神秘奇妙的离奇感受;还有如程小青写的《催命符》,杀人者故意用看似不可易喻的看似迷信的“催命符”暗示杀人,却隐含着极大的心理谋划。一定意义上说:“杀人预告”就是凶手向破案者发的挑战书。当然“杀人预告”的诡计主要是起到误导别人注意力,从而给行凶者提供犯罪机会,获得犯罪的空隙的一种方法,也可认为是人为的制造犯罪契机的一个方法,在具体侦破过程中,其实倒也没多少参考价值。我们今日提到这种模式,是因为它是侦探小说中一类常见的故事设计模式,倒不是什么设悬念的模式。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谋杀启事》、多萝西?塞耶斯《杀人广告》

[法]莫里斯?勒布朗《怪盗亚森?罗宾》、《虎牙》、《30口棺材岛》

[美]厄尔?德尔?比格斯《中国鹦鹉》、埃勒里?奎因《凶镇》

[日]小栗虫太郎《黑死馆杀人事件》、横沟正史《杀人预告》、高木彬光《魔咒之家》、芦边拓《红楼梦杀人事件》、少年金田一《魔术列车杀人事件》

[中]程小青《鹦鹉声》

9、身份替换:

是做案者设计隐藏自己的一种方法,又是凶手对破案者玩的一个手段,即凶手和某个人身份进行替换,让某人代替他被人们怀疑是凶手;而真正的凶手却伪装成另外一个人,以此来蒙蔽破案者,消除他的犯罪嫌疑。如埃勒里.奎因的《凶镇》、横沟正史的《犬神家族》、东野圭吾的《恶意》等,都是写凶手将自己与某人的身份巧妙替换,凶手伪装成另外一个人,用以隐藏自我;而让另外一个人伪装成凶手,用以蒙蔽侦探、剔除自己的怀疑,而且往往是一个案子中这种手法一用再用,多次蒙蔽破案者和读者。这种做案手法还有两个延伸,即“一人多角”和“多人一角”,前者是指某人用多个身份伪装自己,在案发时他以某甲的身份作案,而后再以某乙的身份出现,从而让人感觉甲、乙是两个人,而且这两人之间毫无关系,从而解除对他的嫌疑;后者则刚好相反,是引导读者把不同的人误认为同一个人某甲,而凶手就在这些若干“不同的”某甲中,他利用许多和自己“身份相同”的人做掩护逃避追查,这类故事往往要与“叙述性诡计”相结合运用,而且最善用于间谍惊险小说中。

[英]G?K?切斯特顿“布朗神父系列”、奥希兹女男爵《角落里的老人》、阿加莎?克里斯蒂《高尔夫球场疑云》《鸽群里的猫》《蓝色特快之谜》《空中谜案》、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绝技》

[法]保罗?霍尔特《看云的男子》

[美国]海伦?麦克洛伊《犹在镜中》

[日]江户川乱步《一人两角》《帕罗拉玛岛奇谈》《阁楼上的散步者》《阴兽》、西村京太郎《双曲线杀人案》、东野圭吾《恶意》《分身》、森博嗣《全部变成F》、少年金田一《异人馆旅馆杀人事件》

10、无头尸或无面尸:

特殊的“身份替换”诡计,也是“身份替换”类侦探小说中最常用的故事。即死者被毁容或被人故意销毁、斩掉其头部,使人因为看不到死者面容,而无法确定死者身份,或对死者身份判断有误,从而导致对死者和凶手的认证对象混淆,对死者身份认证模糊,进而达到身份替换的效果。即让一个无头或被严重毁容的尸体套上某人的衣服,或者给他尸体加上那个人的显着特征,让其伪装成“某人”,被人错误认可,从而达到“错认尸体身份”的效果。这种诡计往往只能因为无头尸或者尸体面部遭到毁容,从而达到无法辨识死者身份,使死者身份发生混淆,进而产生“身份替换”效果这一个目的,所以好像这类故事不易推陈出新。奎因的《埃及十字架之谜》《美国枪之谜》、塞耶斯的《九曲丧钟》、横沟正史的《黑猫酒店杀人事件》,以及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等,都是通过割去死者人头或给死者毁容,来模糊死者身份,进而隐藏凶手身份的诡计。其中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堪称运用这类诡计较好的作品。

[美]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红屋之谜》、埃勒里?奎因《埃及十字架之谜》《X的悲剧》《美国枪之谜》

[英]柯南?道尔《恐怖谷》、阿加莎?克里斯蒂《过量死亡》《藏书室女尸之谜》、桃乐赛?塞耶斯《九曲丧钟》

[日]江户川乱步《蜘蛛男》、横沟正史《犬神家族》《白与黑》《黑猫酒店杀人事件》、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寝台特急1/60秒障碍》、绫辻行人《水车馆的幻影》、三津田信三《首无作祟之物》、少年金田一《飞弹机关屋杀人事件》《悲恋湖杀人事件》

11、混淆诡计:

事物之间有时是有相似性的,而行为、事件也常常会有相似性的地方。利用事物、过程、事件的相似性,把不同的事件故意混淆成一件事、或互不相关的事件写得仿佛有关联、抑或颠倒代换某些事件,把真与假、对与错、实与虚相互混淆,往往给接受者造成极大的困惑,这可以视为最初级的“混淆诡计”;再往后发展,就是整体情节的混淆:作者全方位地调动读者的各个思维形式,在每个地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细节等可以组成小说内容的各方面)都设置替换或混淆,使读者对小说中各个内容都产生误导、进而发生混淆、而后便产生了思考方向的错误。“混淆诡计”的本质仍然是替换,是广义上的替换诡计,它一般用情节替换(或者是全方位替换)给读者造成错觉为最有效、最常见的形式,使用某些虚假情节代换掉真实情节,但代换过程中却隐含着某些能够寻解真实情节的线索;但因为情节代换天衣无缝、或者过于匪夷所思(这两种代换手法正好相反,收到的效果也正好相反,但都让读者无法破解),其结果要么是由于情节浑然一体,十分顺畅,读者根本毫无察觉情节发展的走向已经错误了;要么便是感到无法理解,根本就没办法解读(正好对应前面两个相反措施),造成迷惑或惊人的效果。

[日]梦野久作《脑髓地狱》、土屋隆夫《赤的组曲》、东野圭吾《变身》《分身》《平行世界的爱情故事》《嫌疑犯X的献身》、岛田庄司《异邦骑士》《黑暗坡的食人树》《眩晕》《螺丝人》、绫辻行人《黑暗馆不死传说》、少年金田一《诱拐速水玲香》

12、比拟杀人:

侦探小说中的一种连环杀人方法,即凶手按照(即比拟着)某个规律依次进行连续杀人作案,使杀人作案的过程仿佛根据或沿着某个特殊的痕迹进行一样,有人曾浪漫的戏称此类故事为“杀人进行曲”或“血色华尔兹”,但是其内容绝对不舒服。“比拟杀人”是模仿杀人的一种,只要某个谋杀行为是模仿着以前曾经知道的某个现象或规律而做的,都是“模仿杀人”:例如,某甲抓了一条极细的毒蛇趁人不备塞入一人身体内,让蛇咬死他,某乙知道后也模仿着用毒蛇杀了个人,这就是“模仿杀人”;因为模仿杀人的对象和结果很多,且并不一定都是连续杀人,但“比拟杀人”却一定是连续杀人,是连环杀人的一个手段,他模仿的是整个连环杀人纵向过程的全部序列,是模仿某个固定而连续的规律进行的连续模仿杀人手段。例如鲇川哲也的《紫丁香庄园》写七位同系大学生到一个名叫紫丁香庄园的大别墅中度假,当天夜里他们玩扑克牌时发现:扑克牌中的黑桃牌全部不见了。第二日一早他们就听说附近有人被摔下悬崖而死,在其尸体的旁边放着一张黑桃A;紧接着这群大学生中的一位在下午被毒死,而在其尸体旁竟放着一张黑桃3;紧接着有人发现另一学生自从中午出去游山便告失踪,大家寻找后发现他被人推入河中淹死,其尸体旁放着一张黑桃2,后经确定这个淹死者竟死于被毒杀者之前;接着又有人被刀刺死,有人被暗器射死,有人被闷死,在尸体旁依次放着黑桃4、黑桃5、黑桃6等,这个案子的特点是:杀手按照牌的数字顺序去杀人,每个死者被杀后,其尸体旁都被凶手刻意的按数字顺序放一张牌;而且凶手每杀一个人就换一种杀法(如放黑桃A的死者被摔死、放黑桃2的死者被淹死、放黑桃3的死者被毒死、放黑桃4的死者被刺死等等),每个死者死法全都不一样,从而造成“比拟杀人”的形式。此外奎因的《九尾怪猫》《十日惊奇》小说中分别按照“九尾猫”或基督教“十诫”的顺序杀人、横沟正史的《狱门岛》以俳句的每句意思相应找对象,按照俳句顺序依次杀人等,都是这类故事的典型作品。应该说这类故事很具有奇特浪漫的幻想性,和不可思议的特点,几乎每部作品都大受侦探小说爱好者欢迎,成为最有阅读趣味的侦探故事设计模式。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ABC谋杀案》

[美]埃勒里?奎因《九尾怪猫》《恶之源》《十日惊奇》、约翰?迪克森?卡尔《独角兽谋杀案》

[日]横沟正史《狱门岛》《犬神家族》、鲇川哲也《黑桃A的血咒》、岛田庄司《魔神的游戏》、高木彬光《人偶为何被杀》、少年金田一《恶魔组曲杀人事件》《塔罗山庄杀人事件》《歌剧院杀人事件》《蜡像城堡杀人事件》《异人馆村杀人事件》

13、童谣谋杀:

“比拟杀人”的一种特例,即按照某个童谣、诗歌或歌曲里的每一句的句子意思,相应的找到符合句子意思的对应者,一个一个按句子顺序进行杀害。它是以童谣作为比拟对象的比拟杀人作案模式,这种故事因广泛被采用而单独列出。S·S·范·达因在1929年写出了《主教杀人事件》这部小说,首创“童谣谋杀”这种故事模式;小说中凶手按照《鹅妈妈童谣》中的童谣的意思、童谣中指定的方法和顺序,依次寻找到对应人选连续杀害,这部小说也是作者的代表作。此后阿加莎?克里斯蒂在1939年写出《无人生还》一书,更成为此类故事里程碑式作品:书中凶手模仿《十个小兵人》的童谣内容,把困在孤岛上的十个人按照童谣每句的意思依次杀死。除此之外奎因的《从前有个老女人》、横沟正史的《恶魔的拍球歌》、绫辻行人的《雾越邸杀人事件》等都属此类,且此类作品因具有奇特浪漫的幻想性,和不可思议的特点,而深受读者欢迎,几乎部部畅销。

[美]S?S?范?达因《主教杀人事件》、埃勒里?奎因《从前有个老女人》《双面莱特》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黑麦奇案》

[日]横沟正史《恶魔的拍球歌》、高木彬光《人偶为何被杀》、绫辻行人《雾越邸杀人事件》、东野圭吾《白马山庄杀人事件》、今邑彩《新童谣谋杀案》、山口雅也“朋克刑警系列”

14、暴风雪山庄:

也叫“暴风雨山庄”,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侦探小说的一种故事模式,指发生在一个狭小而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内(例如孤岛、小山村、被大雪封闭的山沟等)的连环杀人案,故事的场景必须是绝对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故事开始后,空间内人数固定,任何人都无法自由出入,坐以待毙;而作案者一定就在封闭空间内的这些人中,这类故事因场景固定而集中,像舞台戏剧般,整个故事都带有紧张、压抑、使人喘不过气来的悬念感。一般认为奎因的《暹罗双胞胎之谜》是此类作品的首作,但因该作只营造了一种“暴风雪山庄”的气氛,并未出现连环杀人,故其还不成熟;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堪称这一故事类型的代表作,有人也认为它是最早的“暴风雪山庄”类侦探故事,它讲有十个人,不约而同都收到一封署名为“欧文先生”的邀请信,请他们到他买下的一座孤岛上作客;十个人怀着好奇的心情,被欧文先生事先安排的船拉上岛后,发现这里空无一人;紧接着送他们来的那艘唯一可以离开小岛的船被刻意砸坏,十个人全部被困在孤岛上无法离开。然后他们一个个被离奇杀害,可是孤岛上只有十个客人,却没有丝毫“欧文先生”的影子。虽然暴风雪山庄始于欧美,却在日本发扬光大,成为日本推理小说作家最喜欢的类型。例如西村京太郎的《杀人双曲线》《七个证人》、绫辻行人的《“馆”系列》《雾越邸杀人事件》、东野圭吾的《雪地杀机》等都是此类作品的滥觞。这类故事以情节紧凑、气氛紧张,往往给人造成一种“山雨欲来”,使人透不过气的效果;且它的场景固定、空间封闭的特点,使大规模调查无法进行,只能依靠纯粹的推理来破案,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了纯推理的作用,故此类故事倍受以逻辑推理为中心的本格小说家和推理爱好者的推崇和青睐,几乎部部畅销。

[美]埃勒里?奎因《暹罗双胞胎之谜》、约翰?狄克森?卡尔《九因谋杀成十》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

[日]西村京太郎《双曲线杀人案》《七个证人》、岛田庄司《斜屋犯罪》、绫辻行人“馆”系列《十角馆杀人预告》《水车馆杀人幻影》《迷宫馆杀人诱惑》《偶人馆杀人之谜》《钟表馆杀人幽灵》《黑猫馆死亡手记》《黑暗馆不死传说》《惊吓馆杀人事件》《雾越邸杀人事件》、麻耶雄嵩《鸦》、有栖川有栖《乱鸦之岛》《双头恶魔》、雾舍巧《二重身宫》《万花筒岛》《影郎洞》《提线木偶园》、东野圭吾《雪地杀机》、北山猛邦“城”系列《钟城杀人事件》《“琉璃城”杀人事件》《“爱丽丝?米勒城”杀人事件》《断头台城杀人事件》、三津田信三“刀城言耶系列”《厌魅附身之物》《凶鸟忌讳之物》《首无作祟之物》《山魔嗤笑之物》、少年金田一《悲报岛杀人事件》《悲恋湖杀人事件》《蜡像城堡杀人事件》《墓场岛杀人事件》《歌剧院杀人事件》

15、传说杀人:

杀人者利用某个恐怖的传说为掩饰进行杀人作案,再把杀人嫌疑栽到传说的内容上,让人以为是传说成真导致案件,使案件带有神秘不可思议的特点。如柯南道尔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罪犯杀人后,把杀人嫌疑栽到一只百年前的大狗身上,认为案件是狗魂复仇,使人感到恐怖和不可测。此外如奎因的《埃及十字架之谜》、程小青的《催命符》《白衣怪》、以及内田康夫的“传说杀人事件”系列《后鸟羽传说杀人事件》《天河传说杀人事件》《户隐传说杀人事件》等就属此类。应该说“传说杀人”也属侦探小说中的普遍常规类型,因以诡秘悬疑的气氛倍受作家和读者的喜爱,基本上所有的本格推理小说家都写有此类作品。

咒语/暗号杀人:它是传说杀人故事模式的一种,和暗号推理有区别:前者是说破案者根据暗号推导结果,解谜寻凶;而此处使用“暗号”的则是凶手,即凶手按照某个流传的咒语或暗号的含义,依次找到符合其含义的对应者一一予以杀害,实际上这是传说杀人和比拟杀人的综合运用,利用传说中的暗号、谜语或咒语进行比拟杀人,让人感到杀人案是某个咒语应验所致,而命案就如同被神秘的咒语暗号所操纵般逃脱不出,从而带给人以强烈的恐怖宿命感。如莫里斯.勒布朗的《三十口棺材岛》横沟正史的《恶灵岛》等即属此类作品。

[英]阿瑟?柯南?道尔《巴斯克维尔的猎犬》、阿加莎?克里斯蒂《死亡之犬》、安东尼?阿伯特《杰拉尔丁?福斯特谋杀案》

[美]S?S?范?达因《龙之杀人事件》、埃勒里?奎因《埃及十字架之谜》、约翰?狄克森?卡尔《瘟疫庄谋杀案》《红寡妇血案》《燃烧的法庭》

[日]横沟正史《八墓村》《恶灵岛》《恶魔的诞生祭》、高木彬光《成吉思汗的秘密》《能面杀人事件》、内田康夫《天河传说杀人事件》《户隐传说杀人事件》、小野不由美《黑祠之岛》、少年金田一《飞弹机关屋杀人事件》《悲叹之鬼杀人事件》《出云传说杀人事件》、樱庭一树《赤朽叶家的传说》

[中]程小青《催命符》《白衣怪》

咒语/暗号杀人:[法]莫里斯?勒布朗《三十口棺材岛》

16、叙述性诡计:

这种诡计类型往往不被中国评论界所看中,他们通常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侦探小说写作方法,而不认为是悬念设置的一个方法。“叙述性诡计”是指作者通过叙述,主观介入故事,以叙述手法刻意诱导读者向假象的方向靠拢的一种讲故事方法,即作者通过讲述故事,在讲述中用讲述方法故意避重就轻误导读者,利用读者与故事只能通过作者叙述这唯一的渠道进行联系,而在渠道上做文章,用叙述方法隐瞒或曲解情节就是“叙述性诡计”。一个事件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文学作品就是表现故事事件的渠道和载体,但它本身却有着独立于叙述对象(事件)和接受者之外相对自由的特点,即作品并非必须依赖其内容和接受着而存在,而叙述就是叙述者主观性的对事件进行阐释复原。既然是主观性复原事件,在复原过程中,作者就可以通过他的主观参与,有意的避重就轻,把事件的某些常规性表现予以省略、变形或曲解,从而达到读者和叙述事件中间产生隔膜屏障,使得“身临其境者俱以为常识者,旁观者皆为不知”的效果,但又通过暗示将那些常规性线索变成暗线交代出来,造成读者的阅读误区,从而产生迷惑。例如写一个梦境中的故事,作者却不交代这是书中某个人物做的梦,让读者错误的认为这个梦中的故事是小说主人公确实经历过的,从而达到梦境与现实的混淆。不过“叙述性诡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人称、视角和时态、地点的任意转换,以达到模糊效果。比如作者在一部小说中第一、第三人称随意转换,但在转换中作者却偷换了概念;还有叙述视角的随意转换,或使用多个视角对同一件事进行反复叙述,利用各个视角对这件事不同的结论,造成人对事件认识的混淆。还有时空的混淆、对象的混淆:作者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毫无关联的若干事件,扯在一起混写成一件事,而又不加说明,造成人的理解误区;还有的是作者不交代叙述对象,例如写一个女人的事,作者却只说她是某某“人”,而不说明其性别,利用人们习惯说“人”就是指男人,误导读者误认为写作的对象是男人;或者写的不是人的故事,作者既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却不明确交代出来,这些都是“叙述性诡计”。这类作品最常见的就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但叙述者却是罪犯,代表作是克里斯蒂的《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横沟正史的《夜行》,采用纯客观叙事的方法,并结合书信体这一特殊模式,带给人很奇特的感受;绫辻行人、殊能将之、歌野晶午等也创作了“馆”系列、《樱的圈套》、《剪刀男》等类似作品;折原一更是被推崇为“叙述性诡计”大师,创作出一系列以叙诡为卖点的推理小说,尤其以“倒错”系列最为有名。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罗杰?克洛伊德谋杀案》

[美]海伦?麦克洛伊《杀戮和被杀戮的人》《独行女》

[日]横沟正史《夜行》《古井奇谈》、绫辻行人《“馆”系列共七部》《推理大师的噩梦》、歌野晶午《樱的圈套》、殊能将之《剪刀男》、我孙子武丸《杀戮之病》、折原一《倒错的死角》《倒错的轮舞》《倒错的归结》《沉默的教室》《异人们的馆》

17、作中作:

包括小说大纲、书信、日记或手记。虽然不知道这类元素最早是何时从推理小说中出现的,不过这一元素的作用还是比较清楚的。大体的用途就是从中加入叙述性诡计或者便于事件发生时没有介入事件的人能清楚的了解到事件的全貌之类的。带有这类元素的比较出名的作品有: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二阶堂黎人的《恐怖的人狼城》、雾舍巧的《二重身宫》、绫辻行人的《咚咚吊桥坠落》等。用途是便于侦探在无法介入事件的时候通过手稿清楚整个事件的全貌,进而进行深入的推理。解答部分有几条关键线索就是从手稿中得到的。常与叙述性诡计搭配。

[美]海伦?麦克洛伊《独行女》、艾勒里?奎因《Y的悲剧》

[日]绫辻行人《黑猫馆手记》《推理大师的噩梦(咚咚吊桥坠落)》、我孙子武丸《杀戮之病》、折原一《倒错的死角》、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异邦骑士》、二阶堂黎人的《恐怖的人狼城》、雾舍巧的《二重身宫》、三津田信三《首无作祟之物》《山魔嗤笑之物》

18、生理性诡计:

凶手利用它作案,侦探利用它破案

A、色盲

[美]艾勒里?奎因《希腊棺材之谜》《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日]横沟正史《化妆舞会》、鲇川哲也《紫丁香庄园》、绫辻行人《水车馆幽灵》、麻耶雄嵩《鸦》

B、左撇子

[美]艾勒里?奎因《半途之屋》《Z的悲剧》《恶魔的报酬》

[日]鲇川哲也《紫丁香庄园》、绫辻行人《水车馆幽灵》、少年金田一《雪夜叉杀人事件》《电脑山庄杀人事件》

C、恐高症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阳光下的罪恶》

[日]少年金田一《飞弹机关屋杀人事件》、

19、豪宅悲剧:

深宅大院、豪门巨贾、病态遗传、遗产风波、心理阴暗卧床不起的老人、对遗产虎视眈眈的继承人、来路不明的故人遗孤、沉默寡言的家庭医生、三缄其口的私人律师、神经质的邻居、“从天而降”的客人、各怀鬼胎的弟子、误打误撞的迷路旅人、不请自来的名侦探……不死人才怪!

[美]艾勒里?奎因《从前有个老女人》《Y的悲剧》《希腊棺材之谜》《龙牙》《另一方玩家》、S?S?范达因《格林家杀人事件》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怪屋》《圣诞奇案》《斯泰尓斯庄园疑案》《哑证人》《葬礼之后》《死亡约会》、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寓所之骤死》

[日]横沟正史《犬神家族》《恶魔吹着笛子来》《名琅庄》《女王蜂》《本阵杀人事件》、绫辻行人《黑暗馆不死传说》

20、孪生房间:

此屋非彼屋,但在凶手漫天过海移花接木的巧妙布置下,使陷入凶手陷阱的当事人信以为真。通常用来制造不在场证明。

[日]二阶堂黎人《恐怖的人狼城》、鲇川哲也《相似的房间》、少年金田一《吸血鬼杀人事件》《校园七不可思议杀人事件》《怪盗绅士杀人事件》

[美]艾勒里?奎因《上帝之灯》

[法]莫里斯?卢布朗《怪屋》

21、无差别杀人:

看似毫无联系的人为何死于非命?凶手为何要选中他们?如何操纵被害人?

[日]笹泽左保《大海的请帖》、少年金田一《悲恋湖杀人事件》《天草财宝杀人事件》《异人馆旅馆杀人事件》

[美]艾勒里?奎因《九尾怪猫》《凶镇》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ABC谋杀案》《无人生还》

最后,祝大家狩猎愉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ae.com/rsdl/8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