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的上午,我坐在前往八桥镇原永前村4组村民朱华明家的公交车上。在车上,我没有想过到,在这个由年轻人兴起的别样情人节里,我居然能够邂逅一段跨越64年仍旧浓如蜜糖的爱情故事。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会从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口中,听到全世界最美的情话。
“看到扬中两个字就觉得,什么也没有这个亲切”我见到徐祥文和高凤英两位老人的时候,他们正在院子里择韭菜。上一次像这样,在自己的家乡,和亲密的发小一起做家务、聊家常,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了。而这一次,对于耋耄之年的他们来说,或许是最后一次重逢的机会。
▲徐爷爷和高奶奶在择韭菜
采访刚开始,我还没说话,徐爷爷就猛地红了眼眶,忍不住呜咽起来,拿纸巾擦眼泪。高奶奶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自己却也红了眼睛,哽咽着对我说:“一提到过去,一提到家乡啊,他就哭。你不知道,这次我们从一桥过来,看到扬中两个字,啊呀,就觉得,什么也没有这个亲切,一下子我们就哭了。”
▲徐爷爷热泪盈眶
徐爷爷年出生在扬中移沙,读了几年私塾,因为家里穷,15岁就跟着姐姐去上海学裁缝手艺。年为支援首都建设,被调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工作。高奶奶嫁夫随夫,一晃就是几十年过去,因为经济紧张,没有回家的经费,夫妻俩想家的时候,只能写信打电话,做扬中本土菜以解相思。
许多年前,移沙坍圮入江,徐爷爷家所在的春胜圩消失了,“我是个没有根的人了。”说起这件事,徐爷爷情不自禁又呜咽起来,“可是,还是想回家啊!”随着年龄的增长,二老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想家的心却越来越强烈。儿子体谅父母,把二老从北京一直送到扬中。
因为离开家乡实在太久了,两位老人已经不太会讲扬中话,但一提到,马上像孩子一样认真地讲起家乡话:“来吖嘎七饭”“来耍耍”“馁个曾七啦?”……
“唱东方红的卫星,我们应该参与制造了”年,中科院到上海挑选人才支援首都建设,在全上海总共挑选了40人。当时,徐爷爷在上海造纸机械厂工作,由于表现优异,思想进步,他入选了。不久,为了照顾外调人员的工作情绪,高奶奶作为家属,也被调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和丈夫一起工作。
刚到研究所的时候,徐爷爷和高奶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来做什么的,只知道工种不变,还是清洗、制造和组装金属零件。“上面给我们下任务的时候,都用代号,根本不知道这些零件是干什么用的。而且,我们必须保密,不能打听也不能被打听。”
直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徐爷爷和高奶奶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多么重要和光荣,也理解了为什么零件都是一件一件做而不像工厂那样批量生产,为什么标准严苛到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几分之一,“我们要为党,为国家争光!”
▲徐爷爷和高奶奶讲述中科院的经历
建国后,两弹一星的研制正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高奶奶还记得,她组装卫星时,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就算是晚上,工作间的窗帘也全部拉得严严实实,门外有卫兵把守。”高奶奶说,她觉得最难的工作之一是安装卫星镜头轴,“卫星要定位,所以不能有丝毫偏差。”
中国第一颗卫星升空当天,作为基层工人,徐爷爷和高奶奶不能在现场见证。他们早早在家守着,等着卫星升空的时段,听空中响起东方红。当东方红的音乐从空中传来,夫妻俩激动得无以复加,“我们知道,不止是我们所在做卫星,我们也不能打听。不过,我们觉得,这应该就是我们参与组装的那颗卫星。”
“周总理啊,他的动作太快了”尽管徐爷爷和高奶奶的学历不高,但是他们身上却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气质,说起话来温文尔雅。徐爷爷说,这和他们工作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钱学森是我们的所长,吴中华、郭永怀、钱伟长这些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非常尊敬有知识的人,而且,那个时候国家困难,这些科学家太艰难了。”高爷爷兴致勃勃地讲起他接触过的大人物。
▲徐爷爷和高奶奶互相交流
“钱学森所长特别平易近人,你跟他打招呼,他永远都是笑嘻嘻的。在茶话会或是会餐的时候,钱所长会给我们敬酒、握手。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时候,研究所的人都哭得很伤心。周总理来给我们开会讲话,我们两个是标兵,坐在前几排,离总理可近了。周总理动作太快了,他下车往里走,大步流星,警卫员跟在后面跑!他一进礼堂,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还有,周总理的口才实在太好了。周总理去世那天,我们在小礼堂开会,台下就像下雨一样,大家都在哭,地面全湿了。”
▲徐爷爷口中的周总理应该就是这样
我问了一句,周总理帅吗?徐爷爷马上回答:“帅,太帅了!”
同样沉浸在回忆里的高奶奶感叹道:“越是有知识的人,越是没有架子。我们在这种场合工作,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上辈子敲破了多少木鱼,这辈子才得到你。”高奶奶手上戴着一枚钻石戒指,我问她的时候,她有些羞涩地笑了,“结婚60周年的时候,他说钻石婚嘛,就给你买个钻石。”说着,又翻出衣领里的金项链给我看,“50周年的时候,他说金婚嘛,就给你买个金的。我们还拍了很多婚纱照呢。60周年那天啊,我们还特地登了一回天安门城楼,这个地方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高奶奶手上的钻石戒指
其实,徐爷爷和高奶奶结婚已经64年了。当初,高奶奶可是没看上徐爷爷呢。“那天我在场上捻麻,乡长顾大龙的父亲带着他就来了。我不清楚怎么回事啊,正好屋里烧着茶,就请他们吃茶。”
高奶奶说着,徐爷爷就跟着学了,“来啊来啊,我在烧水,到家里吃茶。”徐爷爷边说边做着邀请的动作,逗得高奶奶又是一阵羞涩的笑。
“那个时候他家太穷了,又住在江边,我也是有点不愿意的。可是我妈、舅舅舅妈都说他人好,我找小姊妹商量,小姊妹也说他人好,我就想,他们疼我,不会推我进火坑的,那就嫁吧。”高奶奶说完,徐爷爷简单地为这桩缘分作了总结,“我对她一见钟情。”
别说高奶奶害羞,我坐在二老对面都已经遭受第几波冲击波了?可徐爷爷的浪漫哪里收得住,他又看着高奶奶说:“我这辈子就喜欢你一个。我上辈子敲破了多少木鱼,这辈子终于得到你了。”
“这辈子娶到她,我太幸福了!”高奶奶跟着徐爷爷到上海后,选择了读夜校,把初中课程念完。夜校毕业后,高奶奶报名到工厂工作,因为工作积极出色,很快就得到厂领导的重视,被安排到很重要的工作岗位。
那个时候,高奶奶和丈夫一样,都是那个年代又红又专、工作能力突出的标兵。后来,徐爷爷接到工作调动的通知,高奶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随他去北京。
▲爷爷奶奶合照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北京的生活捉襟见肘,吃的东西种类也很少。“那个时候只有窝头吃,好多调过去的上海人根本咽不下去,在食堂,窝头扔得到处都是。我们有时候会把窝头带到工作间,放在烤炉上烤热。等做完手里的事再去一看,早就被人拿光了。”回忆起这样的事,高奶奶一点也不生气,“大家都困难,拿了也就拿了吧。”
为了省钱,高奶奶买了一把推子,自己给三个儿子和丈夫理发。全家人的鞋子,她自己做。她种下从家乡带来的菜籽,种出的蔬菜让邻居们羡慕不已。“土地很肥啊,种出来的玉米这么大一个,吃不完就送给邻居。他们经常在我们的菜地里摘几个辣椒和豆角,我就说,多摘点多摘点。”高奶奶比着手势说,“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生活再苦,她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徐爷爷晚年时不幸患胃癌,住院两个月,切除了四分之三个胃。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回医院复查的时候,医生惊讶地看了看徐爷爷,又看了看高奶奶,惊奇地问:“你是怎么照顾他的?”徐爷爷打趣道:“医生,你是不是看我还没死啊?”
如今的徐爷爷精神矍铄,身上有肉,脸色红润,根本看不出是曾经死里逃生的人。提到这件事,徐爷爷再一次红了眼眶,深情地看着高奶奶说:“她对我好,对长辈好,对子女好,她真是一个很好的人。这辈子娶到她,我太幸福了!”
高奶奶马上说:“他也对我好,他也是一个很好的人。”
“我们的一生中,没有遗憾”高奶奶曾经因为带例假到洪水中抢收麦子而导致多年不孕。徐爷爷安慰她,“没得生就没得生,我们可以抱养一个孩子。”他们过继了堂哥的儿子。四年后,高奶奶怀孕了,先后生下两个儿子。
如今,二老三个儿子都事业有成,孙子孙女们也都学业优秀,这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几十年如一日的和睦幸福。“我们的儿媳妇有一次问我,妈,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和爸爸吵架?”高奶奶说着,笑起来,“结婚64年,我们没有红过一次脸。”
▲高奶奶笑得很幸福
我问他们,这么恩爱的秘诀是什么?高奶奶说:“都是苦日子里过来的。我只有一个弟弟,早夭。他有个弟弟同父异母,我们都等于独生。我常常跟他说,我们就是一根苦藤上的两个瓜,谁也离不开谁,要互相体谅,互相照顾。”
这次回家乡,看到扬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二老深感欣慰。“扬中人民真是勤劳,把日子过得这么好。家家住的房子,简直是皇宫,比北京的房子还要好。”拉着老伴的手,徐爷爷由衷地说,“我们的一生中,到现在,儿孙满堂,家庭和睦,顺利退休,享受医保,又回来看到家乡的新变化,我们没有遗憾。”
我给两位老人拍照,他们不知道摆什么造型好。我说,就按你们的结婚照那么拍。徐爷爷想起一个拥抱的姿势,张开双臂去抱高奶奶。高奶奶一头扑进他怀里,脸颊紧紧贴在他的胸膛,像少女一样羞涩地笑起来。
▲高奶奶扑进徐爷爷怀里
从艰苦中盛开的浪漫或许更持久,更深刻。退休后,二老酷爱旅游,不报团,也不要儿子陪,自己坐火车、坐飞机,走遍大半个中国。他们带着相机、DV,自拍、摄像一样也不耽误。徐爷爷喜欢钓鱼,高奶奶去陪他。有一次,高奶奶钓上一条四斤的大鲤鱼,从此也对钓鱼上了瘾。如果你去北海公园,一定能在钓鱼的人群中看到他们。
后记
其实,徐爷爷和高奶奶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因为爷爷奶奶暂时不回北京,我拜托他们的小儿子徐进联去二老公寓里翻拍他们的老照片。想知道他为什么叫徐进联吗?篇幅有限,下次再和大家分享。
采访结束时,徐爷爷在我的采访本上留下了对家乡的祝福。年近九旬,他握笔的手轻轻颤抖,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异常认真地写下每一个字。
我在离开时回头看,徐爷爷和高奶奶正和他们的发小围着桌子聊天,时不时哈哈大笑。这一群耋耄之年的老人,回忆着遗留在时光里的故事,其实,他们本身就是时光的故事。
图文
云舒兰编辑
余稚
制作